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青海作為三江源頭、“中華水塔”,以其不可替代的生態戰略地位、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稟賦和日益凸顯的生態競爭優勢,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中承擔著重要使命。
這片高天厚土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通過構建全域生態經濟體系推動發展方式深刻變革,在有限生態承載力框架內不斷拓展綠色發展空間,其中生態旅游業作為低碳循環經濟的重要載體,已成為撬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支點。
在這片“舉目皆景、移步成畫”的生態高地,青海正以創新思維重構“美麗經濟”發展范式。構建起供給需求雙側發力的產業生態圈:通過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質量增強市場吸引力,依托精準對接消費需求延伸產業鏈條,形成生態保護與價值轉化的良性循環。當前,三江源國家公園、祁連山國家公園等世界級生態地標持續釋放品牌效應,環大美青海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等文體旅融合項目迭代升級,高原特色民宿產業集群蓬勃興起,生態資源正通過系統化、精品化、品牌化運營,轉化為支撐區域經濟的核心競爭力。
當被問及青海印象,世人總會驚嘆于其雄渾壯美的自然畫卷。從昆侖雪峰的巍峨圣潔到青海湖的煙波浩渺,從坎布拉丹霞的鬼斧神工到門源油菜花海的天地織錦,這些自然饋贈的生態瑰寶,亦是青海最引以為傲的“綠色家底”。
近年來,隨著“沉浸式體驗”等新型旅游理念興起,青海依托原生態山水本底,創新推出高原生態研學、國家公園探秘、星空觀測等特色產品,打造出令都市人群向往的“心靈棲息地”。
以生態稟賦鑄就旅游品質,以旅游開發反哺生態保護,青海正書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篇章。
在這里,人們既能領略三江之源的生態大美,更能感受到綠色動能帶來的深刻變革:傳統畜牧業向生態體驗游轉型,唐卡繪制等非遺技藝轉化為文創產品,生態紅利正通過三產融合滲透到每個產業鏈條。更令人振奮的是,成千上萬農牧民通過生態管護員、民宿經營者、文化講解員等新身份實現增收致富,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形成共振效應。
在青海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的壯闊圖景中,處處躍動著創新發展的時代脈搏。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在此交匯共生:有機畜牧業基地變身觀光牧場,光伏電站化身科普教育基地,清潔能源示范園區成為工業旅游新地標。這種“生態+”的跨界融合,正催生研學旅游、康養旅游、科考旅游等新業態,構建起多維度、立體化的綠色產業體系。
在這場綠色變革中,“生態守護者”向“綠色創業者”的轉型尤為亮眼。從三江源牧民放下牧鞭端起“生態飯碗”,到茶卡鹽湖“天空之鏡”孕育攝影產業;從年保玉則生態移民轉型旅游服務,到隆寶灘濕地周邊社區共建觀鳥基地,群眾生態保護意識已升華為自覺發展理念,實現著群眾從生態保護中收獲發展紅利,“護生態、賣風景、富口袋”的共贏格局。
在青藏高原這片生態文明高地,青海正以生態旅游為支點,撬動生產生活方式全方位綠色變革。通過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生態補償制度,培育綠色消費市場,一個涵蓋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的可持續發展范式已然成形。這場靜悄悄的綠色革命,不僅讓“山宗水源”煥發新生,更在青藏高原豎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標桿。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