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我們的搶險維修工作24小時待命,‘五一’期間也要隨時準備出動!”5月4日清晨7時,陽光透過格爾木市清冷的空氣,晨光還未穿透昆侖山的皚皚雪線。記者來到位于格爾木市黃河東路的華潤燃氣有限公司,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調度中心班長,助理工程師、技師吳永會合,親歷勞模的一天。
調度中心的辦公室,吊燈早已亮起。吳永伏在桌前,灰色的工作服沾著的油漬折射出光亮,帶著機油漬的粗礪拇指按住今日的燃氣供應報表邊緣,虎口處的陳年繭子蹭得紙面沙沙作響,開裂的指甲沿著供應量曲線緩緩移動。
案前左上角的白色安全帽,上面用紅色字體寫著“安全從頭開始”,記者指了指這句話,想聽聽吳永的理解,吳永操著一口重慶口音笑呵呵道:“雖然不知道公司為什么寫這句話,但我認為安全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透過辦公柜的玻璃柜門清晰看到,2015年維修中心獲得格爾木市“高原工人先鋒號”的榮譽證書,當被問及這段經歷時,吳永難掩喜悅之情:“這可是我拿到的第一個集體獎,我個人也獲得了格爾木市‘工人技術明星’和華潤集團‘優秀員工’稱號,那一年對我來說極不平凡,我們團隊為此開心了很久嘞!”他還榮獲2019年青海省勞動模范、2021年華潤燃氣優秀共產黨員、2025年全國勞動模范,但他在柜子里僅存著這份集體榮譽……
話音未落,徒弟王玨拿著筆記本向吳永請教昨天在排除故障時遇到的難題,吳永拿出紙筆,嫻熟地畫出燃氣管道:“這個滲漏的地方再拐個彎排查一下……焊接的時候把角度……”幾句話簡明扼要,精準到位。
一點也不意外,他憑借精湛的焊接技藝,所焊接焊口射線檢測合格率達100%,承擔的上千戶居民和工商用戶燃氣施工項目均能按期保質完成,工程一次性驗收合格率達到99%以上,為燃氣設施安全運行筑起堅實防線。
“我們班長可拼了。”王玨邊倒水邊笑著補充:“記得2020年疫情,他剛做完手術就主動請纓擔任‘志愿者突擊隊’隊長,組織我們通過短信、微信推送用氣指南和繳費流程,制定欠費不停氣方案,減少用戶外出風險。”
“當時剛手術完,又是特殊時期,您顧慮了嗎?”記者問。
吳永立馬從椅子上站起來,身形如勁松般挺立:“怕感染的顧慮肯定有,但作為黨員,關鍵時刻不上,還等什么時候吶?經驗足、處置快,暴露時間自然會短些。”
30年前,吳永只身從重慶奔赴格爾木謀求生計,初至格爾木,在鐵合金廠學習焊接技術,從此焊槍成了他的第二生命。2000年華潤燃氣起步,他毅然加入公司安裝部,深耕焊口技術。那些年,每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深夜在練兵室練習,新燙的燎泡疊在舊疤上,遇到不懂之處,他揣著焊件守到師傅晨起,再次請教。
如今,他依舊堅持在干中學、學中干。桌角還放著那本硬幣側立般厚度的《電焊工》,書頁間還留有焦褐的焊花印記。
在黃河路燃氣搶險現場,吳永手持檢漏儀與扳手穿梭于管線之間。“安全紅線必須用精度丈量。”他俯身將儀器貼近閥門,屏幕微光隨數據跳動明滅,“漏氣檢測分毫不能偏差,動作慢一秒,風險多十分。”話音未落,扳手已精準卡住滲漏點,金屬咬合的脆響與設備蜂鳴聲交織成獨特的搶修節奏。這看似形成肌肉記憶動作的背后,離不開他執著于“專一項精一業”的精神。
回憶起民樂苑鍋爐房搶修經歷,他說:“一天晚上十點多,我接到電話,說小區突然停氣。檢查發現是調壓器皮膜老化導致串壓引起切斷閥自動切斷。考慮到夜間氣溫低,暖氣管可能凍裂,影響次日供暖,我們立即返回公司取配件。”
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寒風中,他們拆卸調壓器,更換皮膜,20多個螺絲被凍得像“冰鎮”過一般,每裝一個都要哈口氣暖一暖,防止粘手。直到凌晨一點多,搶修結束,手腳早已失去知覺。
說到這段經歷,吳永說:“這都不算什么,有什么比用戶冬季能及時用上氣更重要呢?”
2022年,施工需穿越格爾木河。格爾木地質屬于復雜的砂石結構,4月的晚上,山上雪水融化,導致格爾木河的河道水位上漲,他帶領團隊加班至深夜,反復試驗一個月,最終采用夯管工藝替代傳統人工頂管,成功完成任務。同年,公司啟動環城次高壓管線建設,全長20千米,需穿越青藏鐵路、茶格高速、格爾木河、沼澤地及村莊等復雜地段。竣工后每年供氣超500萬立方米,有效緩解市區外圍冬季供氣壓力不足問題。
在工程管理的兩年間,他組織城區主管道更新改造30余公里,老舊小區燃氣設施三年累計改造3萬余戶,老舊用戶改造率達70%以上,顯著降低用戶端安全隱患。
“用戶安全,我們才放心。”
下午,我們化身科普小隊,來到燃氣通氣現場。六人分成三組,爬上百戶多層,實地體驗持續開展十余年安全宣傳活動。“提醒廣大燃氣用戶學習安全用氣知識,增強安全意識,確保使用安全……”通過進社區、進校園、進工廠,面對面講解日常燃氣設施檢查方法與注意事項,切實提升居民自我排查和防護能力。
夜幕降臨,吳永剛從一個閥門井爬上來,還未來得及喘息,又匆匆趕往下一個故障點……那些皴裂的溝壑,恰似地下蜿蜒的燃氣管網,每道滲血的裂口都蓄著微光,照亮千家灶臺上跳動的藍焰。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