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準備、開機、檢查……5月26日,在青海省第三地質勘查院一樓物探儀器室內,青海省第三地質勘查院正高級工程師王金海正和同事一起給地球物理探測設備進行室內儀器校驗。環顧四周,地面上、窗臺上、桌子上隨處可見礦石標本,不難看出,他常年與石為友。
隨后,王金海又準備好地質羅盤、地質錘、GPS定位儀等地質勘探設備,開春以來,他和同事一直奔赴在青海廣袤的山谷和曠野間開展勘探工作。“我們團隊目前正在開展電磁法探測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為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和建設產業‘四地’提供資源保障。”王金海說:“通過該項目的實施,我們希望在精確探礦方面實現更大突破。”
2006年7月,王金海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物理學專業畢業后,連家都沒回便趕到單位報到,成為一名地質勘探隊員。用他的話說“干一行,愛一行”。為盡快掌握野外工作方法和技能,他沉下心來邊工作邊學習;為獲得野外地質環境一手資料,他穿越戈壁、攀越雪山、深入草原,長期奮戰在資源勘查與地球物理研究一線。
野外工作19年,王金海勤學、鉆研、苦干,逐漸成長為一名兼具扎實專業能力和豐富工作經驗的地質工作者。肩負重任,他在綜合物探方法、厚覆蓋區找礦技術、礦集區物探技術、城市地下空間與病害體探測、地球物理數據庫建設及成果開發利用、電磁法技術裝備應用等方面開展研究和實踐。
在野外,王金海習慣早起,他喜歡多走、多看、多鉆研、多思考。“能看到普通視角不曾看到的生態美景,能領略到青藏高原的獨特魅力與豐富資源,這是地質工作贈予我的珍貴禮物。”說起野外工作,王金海打趣道。于是,便有了他無法忘記的璀璨星空和成群的珍稀野生動物自由奔馳,有了攀登高山、俯瞰深谷的暢快淋漓,這些都成了王金海口中的“野外趣事”。
積極陽光的王金海在遇到地質勘查技術難題時,勇于直面困難和挑戰,經過不斷的技術突破,最終實現項目預期目標。
2010-2017年參與的“青海省祁漫塔格厚覆蓋區找礦技術研究和找礦突破”成果,在祁漫塔格整裝勘查區推廣后,推動整裝區銅鉛鋅資源量躍升至600萬噸,鐵礦石量達5億噸,提升了綠色勘查水平。
2012-2018年主持的“青海省卡而卻卡-那西郭勒礦集區綜合找礦方法技術研究與找礦突破”成果,提出兩個成礦系列的找礦方法技術組合,綜合找礦快速突破,新增多金屬資源量超百萬噸,實現資源綜合勘查和保護利用。
2013-2020年主持完成的“青藏高原北緣(青海段)礦集區物探找礦方法技術體系的建立與應用”成果,建立“3+”綠色探測技術體系,根據不同礦床類型提出有效的物探方法組合技術,取得一系列具有原始創新的科技成果。
此外,他還帶領團隊首次對青海省重、磁等基礎物探數據進行系統整理建庫,建立了1∶5萬重、磁、電綜合物探調查和礦集區物探方法技術體系,引進大深度廣域電磁、高精度等值反磁通瞬變電磁方法技術與裝備,開展青藏高原適用性研究改進,提高自然資源勘查精度。
2017年,他主持建立青海省首個地學專業院士工作站和中國地球物理學會青海辦事處科研平臺,推動青海省地球物理專業的發展。
近年來,王金海貫徹“引進來、走出去”的發展理念,積極拓展技術、業務與市場版圖。他大力推進與高校、科研機構、高科技公司及大型企業的合作。帶領技術人員奔赴廣東、內蒙古、新疆等地,參與重大攻關項目的聯合施工。2011年和2015年,他分別帶隊前往東非和中亞,開展兩個項目的野外實施及研究報告工作。通過這些“傳幫帶”的實踐,不僅拓寬了地質勘探的技術手段,也進一步培養壯大了隊伍。
“地質工作是嚴謹的科學,絕不能含糊。同時,地質勘查不僅是尋找礦產資源,更是服務社會、保障國家資源和民生安全的重要方式。”王金海說。
星光不負趕路人,王金海在地質找礦領域以創新技術不斷改寫高原勘探歷史。未來,他將繼續滿懷熱忱地投入地質研究領域持續深耕。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