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青海文化
【文化中國行】喇家遺址:一碗面述說四千年文明華彩
——“尋跡青!毕盗袌蟮乐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牛玉嬌
發布時間:2024-06-17 07:57:04
編輯:孔令磊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四千年的時光,足夠地老天荒,四千年的時光,任由萬物滄桑。

QQ截圖20240617054450

  喇家遺址出土的陶器。民和縣博物館供圖

  四千年前,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喇家村還是黃河上游文明中的一顆璀璨明珠,黃河岸邊的史前村落里,先民們過著平靜的田園生活。然而,一場沒有預兆的災害呼嘯而來,人們被吞沒在無邊的黑暗中……

  1981年,青?脊抨牭膶<襾淼嚼掖澹状伟l現并確認了喇家遺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民和縣博物館的專家一次次奔赴今天的喇家村,用手鏟一點一點喚醒沉睡了四千年的史前遺址。

  灰坑、壕溝、人骨遺骸、石磬、面條、壁爐、玉器……一個個驚人的發現陸續面世,人們在災變中獲得了文明的促進和催化。

  5月28日,記者走進喇家考古遺址公園一號保護展示館,四座古代房址中姿態各異的23具遺骸無聲地述說著史前那場慘烈的災難。其中,3號房址東墻壁下,一個母親緊緊摟抱著小孩,跪地仰望上天,孩子在臂彎的守護中露出小腦袋,盡顯慈愛,這一幕給人以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

  像這樣的遺骸在喇家遺址有很多,災難發生的那一刻,雖然身體被掩埋,但人性的光輝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從未中斷,它傳承于人們炊煙裊裊的日常里,更滲透在綿延的時空里……

  在喇家遺址,還有一處遺址不得不說,那就是發現“世界第一碗面”的地方。早在2002年,考古隊在東南部小廣場區域發現兩座地面式建筑,地面散落著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其中,有一件籃紋紅陶碗,略微傾斜地翻扣在地面上,考古隊員揭開陶碗,發現面條狀結構遺物,這些條狀物質粗細均勻,卷曲纏繞在一起。

  “拉面!”帶著不可思議,考古隊員隨即拍下照片并重新倒扣保存,經過分析檢測,認定陶碗中的遺物是黍和粟制成的面條。自此,這個“世界第一碗面”將全世界面條出現的時間向前推進了2000年之久,成為人類文明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

  “‘第一碗面’是黃河上游史前文明高度的生動詮釋,喇家遺址的文化意義早就超越了史前災難遺址的涵義,是國內少見的、保存較完好、文化遺留極為豐富的史前大型文化聚落,很大程度上豐富了人們對黃河上游地區史前文明的認知。”民和縣博物館館長武秀蘭說。

  中華文明以農為本的基因滲透在我們的血液中,“青海拉面”的傳承便有跡可循,這個遠古的城邦古國帶給現代人的驚喜遠不止此。

  在青海省博物館,擺放著一件“會唱歌的石頭”,一塊黑青色石磬,長96厘米、寬61厘米、厚4厘米,這是目前中國考古所見最大的磬,在古代是貴重的禮樂器,它就是在喇家遺址發現的。

  在考古學家王仁湘的日記中記錄著當時發現的情景:2000年6月12日,正在遺址進行鉆探的考古隊員遇到雨天,在喇家村村民朱七十奴家中躲雨時,發現了一塊形似石刀的奇怪石板,石板一側的中部穿有一孔,可以懸掛,考古隊判斷出這塊石板的“不尋常”,便清洗后懸掛并敲擊,結果樂音鏗然,宏遠深沉,從這塊石磬的大小推斷,它是權威的象征,后來被命名為“黃河磬王”。

  與石磬同期發現的,還有大玉刀,這塊玉刀呈長方形,厚度僅4毫米,復原后長度能達到60厘米至70厘米,玉刀大而薄的加工工藝不禁讓人驚嘆。

  武秀蘭告訴記者,喇家遺址地處青海省民和縣南端的官亭盆地,這里是青藏高原東北緣與黃土高原南緣的過渡地帶,早在史前時期就是溝通中原與西域的通道,是古絲綢之路、唐蕃古道的交通要道,喇家遺址發掘的玉器、石磬等文化遺存,不僅是中華先民生產生活的珍貴遺留,也是史前文化多元交融的歷史見證。

  一批批史前文物的發掘,凸顯了喇家遺址在齊家文化研究中的特殊地位,對黃河上游早期人類文明、生態環境,黃河流域自然災害有著重要價值和意義。2001年6月25日,喇家遺址被國務院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喇家遺址的發掘,一直以保護理念而展開,9年僅揭露三千多平方米,它的發掘和保護需要長遠規劃,甚至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堅守,不能竭澤而漁、開發殆盡。”

  武秀蘭說,喇家遺址的千年傳奇仍未終結,它的存在和給世人帶來的文明光輝不僅屬于考古界、民和縣、青海省,還屬于全中國、全人類,它值得全世界的關注和呵護。

推薦閱讀
全省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銜接動員部署會召開
省政府黨組會議和常務會議先后召開 吳曉軍主持
青海稅務:助力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
楊志軍文學研究中心在青海師范大學成立
202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擬推薦人選公示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許可信息
青海玉樹首次開展10千伏人工帶電作業
青海剛察:藏貢麻村繪就民族團結“同心圓”
24H熱點
第六屆青海絲路花兒藝術節27日舉辦
【文化中國行】古韻今風,百年排燈展新顏——“走...
青海省海晏縣舉辦紀錄片《家住湟水源》開機儀式
【文化中國行】共賞非遺之美 共享文化盛宴
秦腔《肝膽祁連》在西寧市巡演
【文化中國行】粽香情更濃 傳統記心中
省博物館舉辦“竹編龍舟 端午尋趣——當端午節邂逅...
青海平安舉辦端午傳統射箭文化藝術交流會
青海玉樹:非遺展演讓群眾近距離體驗非遺魅力
五月里到了五端陽
熱點圖片
【祖國好 家鄉美】生生不息青海湖
【祖國好 家鄉美】生...
【祖國好 家鄉美】生機勃勃新青海
【祖國好 家鄉美】生...
【牢記囑托 實干篤行】青海剛察:果洛藏貢麻村繪就民族團結“同心圓”
【牢記囑托 實干篤行...
【牢記囑托 實干篤行】青;ブ鄰┐澹捍迩f美產業興村民富
【牢記囑托 實干篤行...
西寧市消費品以舊換新活動暨京東6·18全民煥新惠戰啟動
西寧市消費品以舊換...
青海西寧:又一人氣打卡地!北川河畔上演精彩嘉年華
青海西寧:又一人氣...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玉樹旋風”魅力無限——“青超聯賽”第四輪玉樹州主場見聞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
逐浪而行 向陽而生——第十八屆中國·青海國際搶渡黃河極限挑戰賽(循化站)見聞
逐浪而行 向陽而生—...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文化中國行】喇家遺址:一碗面述說四千年文明華彩
——“尋跡青海”系列報道之一

青海日報
2024-06-17 07:57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文化中國行】喇家遺址:一碗面述說四千年文明華彩
——“尋跡青海”系列報道之一

青海日報
2024-06-17 07:57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文化中國行】喇家遺址:一碗面述說四千年文明華彩
——“尋跡青!毕盗袌蟮乐

  • 2024-06-17 07:57:04
  • 來源:青海日報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四千年的時光,足夠地老天荒,四千年的時光,任由萬物滄桑。

QQ截圖20240617054450

  喇家遺址出土的陶器。民和縣博物館供圖

  四千年前,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喇家村還是黃河上游文明中的一顆璀璨明珠,黃河岸邊的史前村落里,先民們過著平靜的田園生活。然而,一場沒有預兆的災害呼嘯而來,人們被吞沒在無邊的黑暗中……

  1981年,青?脊抨牭膶<襾淼嚼掖澹状伟l現并確認了喇家遺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民和縣博物館的專家一次次奔赴今天的喇家村,用手鏟一點一點喚醒沉睡了四千年的史前遺址。

  灰坑、壕溝、人骨遺骸、石磬、面條、壁爐、玉器……一個個驚人的發現陸續面世,人們在災變中獲得了文明的促進和催化。

  5月28日,記者走進喇家考古遺址公園一號保護展示館,四座古代房址中姿態各異的23具遺骸無聲地述說著史前那場慘烈的災難。其中,3號房址東墻壁下,一個母親緊緊摟抱著小孩,跪地仰望上天,孩子在臂彎的守護中露出小腦袋,盡顯慈愛,這一幕給人以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

  像這樣的遺骸在喇家遺址有很多,災難發生的那一刻,雖然身體被掩埋,但人性的光輝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從未中斷,它傳承于人們炊煙裊裊的日常里,更滲透在綿延的時空里……

  在喇家遺址,還有一處遺址不得不說,那就是發現“世界第一碗面”的地方。早在2002年,考古隊在東南部小廣場區域發現兩座地面式建筑,地面散落著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其中,有一件籃紋紅陶碗,略微傾斜地翻扣在地面上,考古隊員揭開陶碗,發現面條狀結構遺物,這些條狀物質粗細均勻,卷曲纏繞在一起。

  “拉面!”帶著不可思議,考古隊員隨即拍下照片并重新倒扣保存,經過分析檢測,認定陶碗中的遺物是黍和粟制成的面條。自此,這個“世界第一碗面”將全世界面條出現的時間向前推進了2000年之久,成為人類文明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

  “‘第一碗面’是黃河上游史前文明高度的生動詮釋,喇家遺址的文化意義早就超越了史前災難遺址的涵義,是國內少見的、保存較完好、文化遺留極為豐富的史前大型文化聚落,很大程度上豐富了人們對黃河上游地區史前文明的認知。”民和縣博物館館長武秀蘭說。

  中華文明以農為本的基因滲透在我們的血液中,“青海拉面”的傳承便有跡可循,這個遠古的城邦古國帶給現代人的驚喜遠不止此。

  在青海省博物館,擺放著一件“會唱歌的石頭”,一塊黑青色石磬,長96厘米、寬61厘米、厚4厘米,這是目前中國考古所見最大的磬,在古代是貴重的禮樂器,它就是在喇家遺址發現的。

  在考古學家王仁湘的日記中記錄著當時發現的情景:2000年6月12日,正在遺址進行鉆探的考古隊員遇到雨天,在喇家村村民朱七十奴家中躲雨時,發現了一塊形似石刀的奇怪石板,石板一側的中部穿有一孔,可以懸掛,考古隊判斷出這塊石板的“不尋常”,便清洗后懸掛并敲擊,結果樂音鏗然,宏遠深沉,從這塊石磬的大小推斷,它是權威的象征,后來被命名為“黃河磬王”。

  與石磬同期發現的,還有大玉刀,這塊玉刀呈長方形,厚度僅4毫米,復原后長度能達到60厘米至70厘米,玉刀大而薄的加工工藝不禁讓人驚嘆。

  武秀蘭告訴記者,喇家遺址地處青海省民和縣南端的官亭盆地,這里是青藏高原東北緣與黃土高原南緣的過渡地帶,早在史前時期就是溝通中原與西域的通道,是古絲綢之路、唐蕃古道的交通要道,喇家遺址發掘的玉器、石磬等文化遺存,不僅是中華先民生產生活的珍貴遺留,也是史前文化多元交融的歷史見證。

  一批批史前文物的發掘,凸顯了喇家遺址在齊家文化研究中的特殊地位,對黃河上游早期人類文明、生態環境,黃河流域自然災害有著重要價值和意義。2001年6月25日,喇家遺址被國務院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喇家遺址的發掘,一直以保護理念而展開,9年僅揭露三千多平方米,它的發掘和保護需要長遠規劃,甚至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堅守,不能竭澤而漁、開發殆盡。”

  武秀蘭說,喇家遺址的千年傳奇仍未終結,它的存在和給世人帶來的文明光輝不僅屬于考古界、民和縣、青海省,還屬于全中國、全人類,它值得全世界的關注和呵護。

作者 牛玉嬌
編輯:孔令磊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chinese国产xxxx中国| 欧美老人巨大xxxx做受视频| 精品久久天干天天天按摩| 热99精品在线| 日韩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不卡| 好男人在线神马影视在线观看www 好男人在线观看高清视频www | 国产午夜免费福利红片| 办公室娇喘的短裙老师在线视频| 亚洲香蕉久久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中文字幕影片免费在线观看| av区无码字幕中文色| 日本三级视频网站| 美国式禁忌在完整有限中字| 欲乱美女诗涵番外5| 日本在线观看www| 在线观看片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久麻辣| 国99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无线码|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 999在线视频精品免费播放观看| 成人免费视频69| 狠狠综合欧美综合欧美色|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夜夜躁狠狠躁日日躁视频|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中文| 免费无码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 男人边吃奶边爱边做视频国产| 欧美换爱交换乱理伦片免费观看| 日本一道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齐齐| 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18女人 | 任你躁在线播放视频|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重口| freesex1718处xx| 被公侵幕岬奈奈美中文字幕|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 翁想房中春意浓1-28| 欧美交换配乱吟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