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青海文化
青海湟中魯沙爾鎮非遺小院里故事多
來源:西寧晚報
作者:王瓊 俞惠珍
發布時間:2024-11-04 08:17:43
編輯:李娜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傳承非物質文化,展現非遺文化魅力——在湟中區魯沙爾鎮迎賓路,有這樣一座院落,走進這方天地,處處能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非遺小院,聽聽非遺小院里的故事。

  非遺小院是傳承者的聚集地

  推開門,一座幽雅的二層小樓映入眼簾,長桌圓凳、文創擺設……古樸和現代,民俗與時尚在此交融。

  “我們和武漢大學建立了橫向合作,他們給我們出設計圖、設計稿,現在我們紡織品的底層要改成布層,這樣可以實現洗滌……”循著聲音見到非遺小院負責人柳晴雯時,她正在給繡娘們分享她的武漢之行。

  前幾日,柳晴雯帶著小院繡娘們的作品參加了在武漢舉行的“錦繡長江”非遺展后,給大家帶來了好消息。

  “非遺小院”是青海非遺生活館設立在西寧市湟中區的非遺研學、體驗基地,這是一個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湟中堆繡非遺傳承人工作室、堆繡制作間、展覽館、文創展示于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文化場所。

  來到非遺小院,一定要去見一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湟中堆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喬應菊。記者一行走進她的工作室時,她正在認真地創作新的文創產品。

  “現在我做的是布藝,一個花瓶放一束花,這里有三四種花,這個是格桑花、這個是月季、這個是馬蹄蓮,這些都是一種堆繡的創新產品——立體堆繡。堆繡一般是裝框,或者放在盤子里,我試著讓傳統的堆繡‘站’起來,做成立體的。”喬應菊邊制作花瓣邊和記者聊了起來。

  在喬應菊看來,湟中堆繡不僅是手藝,更是傳承千百年的文化。雖然產品在不斷創新,但是手藝一直在守正。她告訴記者:“現在我們做的文創產品,內容是現代的,不過做工還是傳統做法,傳統技藝一定不能丟。”

  非遺小院把“指尖技藝”變成“指尖經濟”

  非遺小院的負責人柳晴雯就是喬應菊的女兒,從小受母親熏陶,她對湟中堆繡很感興趣。2017年,她和母親創辦湟中錦繡軒藝術傳播有限公司,專注于湟中堆繡的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

  2019年,母女倆以“公司+工坊+農戶”的運行方式在湟中區成立扶貧工坊,通過專業技能培訓,靈活派發工作任務,訂單式管理的方式,實現工坊繡娘就業增收。

  “剛開始不知道為鄉村振興能做些什么,后來經過鄉村調研,我覺得可以用我們的堆繡把‘指尖技藝’變成‘指尖經濟’,讓這種‘炕頭經濟’和百姓的生活相結合,這在村里有很好的正向影響力。”柳晴雯說。

  在帶動農村婦女發展的進程中,柳晴雯同時高度重視堆繡文化的傳承保護以及技能人才的培養。2021年,她精心組建了“湟中堆繡創意研發團隊”,團隊齊心協力研發出多達120件以“堆繡”為核心元素的文創產品。柳晴雯帶著這些凝聚心血的作品,不辭辛勞地奔波于大江南北,積極參加各類活動,使得湟中堆繡的名聲逐漸走出湟中,為更多人所知。

  不僅如此,柳晴雯還建立了繡娘人才梯隊培養模式。在這個模式的運作下,目前已經培養出19名固定的精工繡娘。

  繡娘宋生艷就是其中的一員,她跟隨喬應菊學習堆繡已有3年,來到這個小院也有1年了。如今的她,已經能夠獨立完成一些堆繡作品,并且通過自己的手藝增加了收入。她滿含憧憬地告訴記者:“我的努力目標就是要做出像喬應菊老師那樣精美的作品,讓堆繡這門技藝能夠一直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非遺小院讓更多非遺有了“煙火氣”

  有了思路,就有了目標。非遺技藝若要實現有效的轉化,創新是關鍵所在,這不僅包括技藝層面的革新,更涵蓋觀念上的突破。

  “我剛開始把傳承堆繡當作自己事業的時候,發現很多游客雖然知道這是堆繡,但他們參觀的時候往往只是走馬觀花,游客與堆繡之間仿佛隔著一層看不見的屏障,無法產生更深層次的聯系。我參加過許多展會,深切感受到大家對堆繡的了解實在太少。于是我就開始思考,怎樣才能讓更多的人真正認識堆繡呢?我們絞盡腦汁想了很多辦法,最終我和我的團隊決定開發堆繡研學課程,也正因如此,我們的非遺小院應運而生。”多年的創業磨礪,讓柳晴雯對于如何更好地傳承保護非遺技藝有了全新的認識和獨特的想法。

  非遺小院最大的亮點是將非遺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通過推出改良款手工制作,使大眾能夠近距離感受非遺傳統的迷人魅力。

  據了解,自非遺小院開放以來,已經接待了5700多名游客前來體驗、研學。

  “體驗和研學實際上是我們非遺活態傳承的重要方式,我們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變得可親近,讓大家都能體驗到、感受到,從中獲得參與感和滿足感,從而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非遺、了解非遺,領略非遺獨特的魅力。”柳晴雯望著小院,眼神中滿是自信。

  非遺小院里的故事還在繼續

  在湟中區,更多故事都與非遺緊密相連。

  近年來,湟中區不斷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力度,始終秉持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傳承理念,積極推動非遺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助力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煥發生機,“活下去”且“火起來”。截至目前,湟中區已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多達139項,其中國家級非遺項目有6項,省級非遺項目20項,市級非遺項目16項,區級非遺項目97項,并且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46人。

推薦閱讀
陳剛吳曉軍拜會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
吳曉軍:讓脫貧成果成色更足 鄉村振興底色更亮
青海果洛:擬將1萬名生態管護員納入工會會員序列
青海能源領域前三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26.8億元
青海新聞網有限公司招聘總成績及體檢等事項通知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許可信息
西寧積極引進六大領域“高精尖”人才
尖扎縣:做好高質量發展的“推介官”
24H熱點
新時代西部文學論壇暨楊志軍《雪山大地》研討會在...
西寧市原創舞蹈詩劇《河湟》走進陜西富平
光影相伴 育夢校園 青海省“電影進校園·光影育人”...
青海西寧:“書香潤夏都·閱動嘉年華”閱讀季活動啟動
三季度青海省博物館參觀人數突破45萬
紀錄片《青海面匠》在海東化隆開機
原創兒童劇《高原上的黑眼睛》在西寧上演
“大美黃河”——沿黃九省(區)群眾美術作品展(...
璀璨首秀!西寧市原創舞蹈詩劇《河湟》亮相成都
“獅子山下”音樂會唱響西寧
熱點圖片
2024-2025賽季中國冰壺聯賽預選賽火熱開賽
2024-2025賽季中國冰...
西寧市原創舞蹈詩劇《河湟》走進陜西富平
西寧市原創舞蹈詩劇...
西寧市“生態北山·樂在騎中”自行車爬坡挑戰賽激情開賽
西寧市“生態北山·樂...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一根光纖的“自述” ——走進西寧看發展·一線故事⑤
【新時代 新征程 新...
以舊換新惠民生 “換”出消費新活力
以舊換新惠民生 “換...
青海省經濟“秋季報”出爐 全力沖刺,以“向穩”實現“求進”與“向好”
青海省經濟“秋季報...
【大道向前 天路放歌——紀念“兩路”通車70周年】納木措:點“綠”成金 村民樂開懷
【大道向前 天路放歌...
青海省多地推行“積分超市”助力基層治理
青海省多地推行“積...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青海湟中魯沙爾鎮非遺小院里故事多

西寧晚報
2024-11-04 08:17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青海湟中魯沙爾鎮非遺小院里故事多

西寧晚報
2024-11-04 08:17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青海湟中魯沙爾鎮非遺小院里故事多

  • 2024-11-04 08:17:43
  • 來源:西寧晚報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傳承非物質文化,展現非遺文化魅力——在湟中區魯沙爾鎮迎賓路,有這樣一座院落,走進這方天地,處處能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非遺小院,聽聽非遺小院里的故事。

  非遺小院是傳承者的聚集地

  推開門,一座幽雅的二層小樓映入眼簾,長桌圓凳、文創擺設……古樸和現代,民俗與時尚在此交融。

  “我們和武漢大學建立了橫向合作,他們給我們出設計圖、設計稿,現在我們紡織品的底層要改成布層,這樣可以實現洗滌……”循著聲音見到非遺小院負責人柳晴雯時,她正在給繡娘們分享她的武漢之行。

  前幾日,柳晴雯帶著小院繡娘們的作品參加了在武漢舉行的“錦繡長江”非遺展后,給大家帶來了好消息。

  “非遺小院”是青海非遺生活館設立在西寧市湟中區的非遺研學、體驗基地,這是一個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湟中堆繡非遺傳承人工作室、堆繡制作間、展覽館、文創展示于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文化場所。

  來到非遺小院,一定要去見一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湟中堆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喬應菊。記者一行走進她的工作室時,她正在認真地創作新的文創產品。

  “現在我做的是布藝,一個花瓶放一束花,這里有三四種花,這個是格桑花、這個是月季、這個是馬蹄蓮,這些都是一種堆繡的創新產品——立體堆繡。堆繡一般是裝框,或者放在盤子里,我試著讓傳統的堆繡‘站’起來,做成立體的。”喬應菊邊制作花瓣邊和記者聊了起來。

  在喬應菊看來,湟中堆繡不僅是手藝,更是傳承千百年的文化。雖然產品在不斷創新,但是手藝一直在守正。她告訴記者:“現在我們做的文創產品,內容是現代的,不過做工還是傳統做法,傳統技藝一定不能丟。”

  非遺小院把“指尖技藝”變成“指尖經濟”

  非遺小院的負責人柳晴雯就是喬應菊的女兒,從小受母親熏陶,她對湟中堆繡很感興趣。2017年,她和母親創辦湟中錦繡軒藝術傳播有限公司,專注于湟中堆繡的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

  2019年,母女倆以“公司+工坊+農戶”的運行方式在湟中區成立扶貧工坊,通過專業技能培訓,靈活派發工作任務,訂單式管理的方式,實現工坊繡娘就業增收。

  “剛開始不知道為鄉村振興能做些什么,后來經過鄉村調研,我覺得可以用我們的堆繡把‘指尖技藝’變成‘指尖經濟’,讓這種‘炕頭經濟’和百姓的生活相結合,這在村里有很好的正向影響力。”柳晴雯說。

  在帶動農村婦女發展的進程中,柳晴雯同時高度重視堆繡文化的傳承保護以及技能人才的培養。2021年,她精心組建了“湟中堆繡創意研發團隊”,團隊齊心協力研發出多達120件以“堆繡”為核心元素的文創產品。柳晴雯帶著這些凝聚心血的作品,不辭辛勞地奔波于大江南北,積極參加各類活動,使得湟中堆繡的名聲逐漸走出湟中,為更多人所知。

  不僅如此,柳晴雯還建立了繡娘人才梯隊培養模式。在這個模式的運作下,目前已經培養出19名固定的精工繡娘。

  繡娘宋生艷就是其中的一員,她跟隨喬應菊學習堆繡已有3年,來到這個小院也有1年了。如今的她,已經能夠獨立完成一些堆繡作品,并且通過自己的手藝增加了收入。她滿含憧憬地告訴記者:“我的努力目標就是要做出像喬應菊老師那樣精美的作品,讓堆繡這門技藝能夠一直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非遺小院讓更多非遺有了“煙火氣”

  有了思路,就有了目標。非遺技藝若要實現有效的轉化,創新是關鍵所在,這不僅包括技藝層面的革新,更涵蓋觀念上的突破。

  “我剛開始把傳承堆繡當作自己事業的時候,發現很多游客雖然知道這是堆繡,但他們參觀的時候往往只是走馬觀花,游客與堆繡之間仿佛隔著一層看不見的屏障,無法產生更深層次的聯系。我參加過許多展會,深切感受到大家對堆繡的了解實在太少。于是我就開始思考,怎樣才能讓更多的人真正認識堆繡呢?我們絞盡腦汁想了很多辦法,最終我和我的團隊決定開發堆繡研學課程,也正因如此,我們的非遺小院應運而生。”多年的創業磨礪,讓柳晴雯對于如何更好地傳承保護非遺技藝有了全新的認識和獨特的想法。

  非遺小院最大的亮點是將非遺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通過推出改良款手工制作,使大眾能夠近距離感受非遺傳統的迷人魅力。

  據了解,自非遺小院開放以來,已經接待了5700多名游客前來體驗、研學。

  “體驗和研學實際上是我們非遺活態傳承的重要方式,我們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變得可親近,讓大家都能體驗到、感受到,從中獲得參與感和滿足感,從而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非遺、了解非遺,領略非遺獨特的魅力。”柳晴雯望著小院,眼神中滿是自信。

  非遺小院里的故事還在繼續

  在湟中區,更多故事都與非遺緊密相連。

  近年來,湟中區不斷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力度,始終秉持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傳承理念,積極推動非遺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助力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煥發生機,“活下去”且“火起來”。截至目前,湟中區已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多達139項,其中國家級非遺項目有6項,省級非遺項目20項,市級非遺項目16項,區級非遺項目97項,并且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46人。

作者 王瓊 俞惠珍
編輯:李娜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再灬再灬再灬深一点舒服| 国内自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一区狼人国产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片区在线观看| h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日本免费一区尤物|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软件| 精品乱码一区内射人妻无码 |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下载 |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欧美黑人巨大xxxxxxxx| 午夜不卡av免费| 高清毛片aaaaaaaa**| 国产精品电影久久久久电影网| 一区二区三区欧美| 日本大片免aaa费观看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 | 国产片免费在线观看|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一区| 手机在线看片不卡中文字幕| 五月婷婷深深爱| 欧美精品偷自拍另类在线观看| 免费鲁丝片一级观看| 苏玥马强百文择|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老年人| 92午夜少妇极品福利无码电影| 富二代国app产下载| 丰满多毛的大隂户毛茸茸| 晚上睡不着来b站一次看过瘾| 亚洲成在线观看| 狠狠做深爱婷婷综合一区| 四虎成人精品无码| 香蕉视频久久久| 国产真实露脸乱子伦| 97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孩交videos精品乱子豆奶视频| 中文字幕第三页|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亚洲乱码在线视频| 欧美极品少妇无套实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