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記者 包拓業 報道)2024年底,青海大學校園里悄然掛起一塊新牌匾——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這塊牌匾承載著學校二十余年就業育人工作的積淀。翻開近年就業成績單,一組數據尤為亮眼:畢業生去向落實率連續五年穩定在90%以上,約40%學子選擇留在青海,足跡遍布醫療衛生、新能源、鹽湖化工等高原特色產業。如今,他們的故事正在三江源頭續寫新的篇章。
走進地質工程學院大三年級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堂,臺下學生正專注參與課堂活動。“以前覺得就業指導課很抽象,現在每節課都穿插著青海本地企業的真實案例,讓我對留在青海發展更有信心了。”即將畢業的張同學說。這種“接地氣”的課程設計,源于學校打造的“1+N”教學模式——以60余名校內外導師組成的多元化師資隊伍為支撐,融合職業規劃、政策解讀、形勢分析、求職實訓等模塊,組織校友分享職場故事,讓就業教育從理論走向實踐。

在青海工博仕全過程工程咨詢有限公司的會議室里,總經理馬程指著墻上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光伏園區項目照片感慨道:“當年握著地質錘跑野外的時候,從沒想過能參與這么大的項目。”這位青海大學2016屆地質工程專業畢業生的人生軌跡充滿傳奇色彩:畢業后參軍戍邊,在海拔5000米的喀喇昆侖山執行任務榮獲三等功;退役后從基層技術員起步,帶領團隊完成20余項重大工程勘察。“部隊教會我堅守,母校教會我將個人理想融入地方需求。我們團隊中的26名新員工中有18位是我的學弟學妹,‘青大人’的實干精神正在高原遍地開花。”馬程的辦公室里,全國大學生就業創業人物事跡證書與其他證書并列擺放,見證著他從“兵哥哥”到“企業掌門人”的蛻變。

就業市場的另一端,文化傳媒創業者馬禎的故事同樣精彩。在聚念文化傳媒公司的排練廳,藏族姑娘卓瑪正帶著學員排練法治宣傳舞蹈。“當年跨專業創業時,就業輔導員老師每月都幫我分析市場數據,現在公司不僅承辦大型活動,還組建了法治宣講藝術團。”馬禎翻開手機相冊,展示團隊在玉樹藏族自治州演出的場景,“我們用舞蹈普法,用短視頻宣傳大美青海,抖音賬號三個月漲粉20萬,這是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這位生態環境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如今已成為青海文化產業的青年領軍者,帶動500余人就業,14名學弟學妹在他的指導下開啟創業之路。

“讓學生看見在青海發展的機遇。”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副主任李小安表示,學校通過“萬企進校園”計劃深化校企合作——每年舉辦兩百余場招聘會、建設十個就業實踐基地、開展千人次就業咨詢、組織萬人參與職業規劃大賽。在第二屆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青海省選拔賽中,青海大學斬獲1金2銀8銅,7位教師獲評優秀指導教師,這些成績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就業競爭力:近三年用人單位滿意度達97%,留在青海的畢業生中,60%進入新能源、生態保護等主戰場。
如今,行走在青海大學的校園里,就業育人元素隨處可見,從課堂到企業,從城市到牧區,青大學子正將個人成長軌跡與青海發展藍圖緊密交織,在這片72萬平方公里的熱土上,書寫著新時代的“青春西行漫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