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你品嘗過青稞、藜麥、沙棘、枸杞制作的冰淇淋嗎?當絲滑冰涼的口感邂逅高原饋贈的天然食材,會碰撞出怎樣奇妙的味覺體驗?如今這些特色風味冰淇淋擺上貨架,又為何能成為消費者舌尖上的新寵?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開啟了一段探尋特色美食創新之路的旅程。
夏日,陽光把海東市平安區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街區的青石板曬得發燙。在街區哈桑手工冰淇淋(以下簡稱“哈桑”)店門口,排了十多分鐘隊的游客劉雨桐終于拿到那支期待已久的牦牛酸奶冰淇淋。細細品嘗,先是一陣清冽的酸甜在味蕾炸開,冰淇淋在口中緩緩融化,絲滑綿密的質地裹著醇厚奶香。不同于普通牛奶冰淇淋的清甜,牦牛酸奶冰淇淋的奶香味更具厚度與層次感,帶著天然發酵的獨特風味。劉雨桐忍不住又咬下一大口,冰涼的甜蜜順著喉嚨滑下,夏日的燥熱瞬間消散……
“這味道太妙了,酸得干凈,甜得含蓄,還有種說不出的草原氣息。”劉雨桐邊拍照邊感嘆。她不知道的是,這支看似普通的冰淇淋背后,藏著海拔3000多米的牧場清晨,藏著一位甜品匠人十年磨一劍的執著,更藏著青海農畜產品從草場到舌尖的創新密碼。

緣起——“萬物皆可冰淇淋”
4月下旬,記者來到位于西寧市城東區民和路創業園區的“哈桑手工冰淇淋”生產加工車間,看到玻璃幕墻后的操作間里,穿戴嚴實的張成龍正將醇厚的牦牛酸奶小心翼翼地拌入冷卻后的牛奶漿。乳白的漿液在不銹鋼攪拌器中化作細膩的泡沫,“牦牛酸奶是靈魂,必須用青海本地牦牛的生鮮乳,經過72小時自然發酵。”他用木勺舀起一勺漿液,仔細觀察著那綢緞般的質地,再次啟動攪拌器,將速度調至最低檔,“低溫慢攪才能留住酸奶的活性菌群……”
初見張成龍,很難將他與冰淇淋聯想到一起。這位40歲的漢子留著濃密的絡腮胡,古銅色的皮膚透著高原陽光炙烤的痕跡,舉手投足間帶著西北漢子的豪邁,任誰瞧了,都以為他是馳騁草原的牧馬人,或是南來北往的商人,唯獨不像個冰淇淋制作大師。可就是這樣一位外表粗獷的人,在調配原料時卻有著令人驚嘆的細膩。他能精準把控每種食材的配比,像對待藝術品般調配冰淇淋的口感與風味,將高原食材的獨特魅力,完美融入每一口綿密冰爽之中。
張成龍與冰淇淋的緣分,始于一次偶然。一開始,他只是想要制作青海特色的酸奶,后來市場上的酸奶品種越來越多且同質化競爭嚴重,讓張成龍不得不另辟蹊徑。青海有豐富的高原特色食材,青稞、藜麥、沙棘、枸杞,它們在高原土地上茁壯成長,在當地人的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卻鮮少以創新的美食形式走向更廣闊的市場。張成龍不禁思索,能否將這些高原瑰寶與大眾喜愛的冰淇淋相結合,創造出獨具風味的美食?
說干就干,張成龍一頭扎進了冰淇淋制作的研究中。他從最基礎的知識學起,翻閱書籍,查閱資料,甚至遠赴上海、廣州等地,參加專業的冰淇淋制作培訓課程。再回家進行無數次的嘗試。“一開始,失敗是家常便飯。”張成龍回憶道,“冰淇淋的質地不是太硬,就是太軟,口味也總是達不到預期。但我認準的事就一定要做成。”
在不斷摸索中,張成龍逐漸掌握了冰淇淋制作的精髓,對高原食材的特性也愈發了解。“萬物皆可冰淇淋”,他發現青稞經過烘焙后,能為冰淇淋增添獨特的麥香和嚼勁;藜麥富含蛋白質,將其打成細膩的粉末融入冰淇淋,不僅提升了營養,還讓口感更加豐富……這段經歷讓張成龍明白:“好的甜品不是炫技,而是讓食材自己說話。我做的手工冰淇淋就是青海好奶源的‘流動廣告牌’,是青海特色農產品的‘味覺翻譯官’。”
2015年,張成龍帶著自己研發的黑枸杞冰淇淋和藏紅花冰淇淋,參加了上海國際手工冰淇淋大師賽華南賽區的比賽。比賽現場高手如云,各種創意冰淇淋令人眼花繚亂。張成龍沒有絲毫怯場,他熟練地將藏紅花泡水,黑枸杞打成果醬,再將二者分別與打底的牛奶冰淇淋巧妙混合。最終,他憑借獨具匠心的作品,斬獲了華南賽區的亞軍。
這次獲獎,極大地鼓舞了張成龍,也讓他堅定了走特色冰淇淋之路的決心。2016年,他成立了青海兄弟乳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將更多精力投入到高原特色冰淇淋的研發與推廣中。公司創立初期,面臨著諸多挑戰,市場認可度低、生產技術有待完善等問題接踵而至。張成龍四處奔走尋找投資,深入市場進行調研,了解消費者需求,同時不斷優化生產工藝,提升產品品質。
此后的幾年間,張成龍帶著他的團隊,持續在冰淇淋的創新之路上前行。2017年,張成龍再次憑借對高原食材的獨特運用和精湛的制作技藝,一舉奪得上海國際手工冰淇淋大師賽總決賽冠軍。他的作品不僅在國內獲得認可,還在國際賽事中嶄露頭角。
如今,張成龍的公司已經推出了多個系列的“哈桑手工冰淇淋”產品,在市場上頗受歡迎。除了常見的零售渠道,他還與20多家餐廳、咖啡館合作,將特色手工冰淇淋融入到更多美食場景中。“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讓更多人了解青海的特色食材,品嘗到不一樣的冰淇淋。”張成龍說。

創新——開啟高原特色風味
在張成龍看來,創新是推動冰淇淋行業發展的關鍵。他不斷嘗試將新的高原食材引入產品中,比如用牦牛酸奶制作的冰淇淋,不僅口感醇厚,還具有獨特的發酵風味;以青稞為原料制作的冰淇淋,為消費者帶來全新的味覺體驗。同時,他也注重產品的健康屬性,堅持使用天然、無添加的原料,讓消費者在享受美味的同時,吃得放心。
說起今年牦牛酸奶冰淇淋的誕生,張成龍眼里泛起光:“青海人從小就有把牦牛酸奶凍在冰箱里挖著吃的習慣,我只是把它變成了更精致的形態。”他解釋道,普通酸奶脂肪含量約3%-5%,而青海牦牛酸奶乳脂含量高達8%-10%,這種天然優勢讓冰淇淋無需額外添加輔料就能保持綿密質地。“我們做過多次配方測試,發現牦牛酸奶與鮮奶按7:3比例混合時,酸度剛好平衡,乳脂感也最接近意式Gelato的‘絲綢觸感’。”這支靠“天生麗質”勝出的產品,如今已成為他門店里的“鎮店之寶”。
沙棘冰淇淋的研發堪稱“味覺革命”。“傳統沙棘飲料偏甜,我們反其道而行之,用百香果芒果配方的酸感邏輯,測出沙棘果泥的PH值,再搭配蔗糖和酸奶來平衡其味。”張成龍翻開他的研發筆記,泛黃的紙頁上畫滿酸度曲線和原料配比表。最終成品里,每支冰淇淋都含有沙棘果的原汁和果肉碎粒。
更令人稱奇的是辣椒冰淇淋。受重慶、西安同行啟發,張成龍選用循化線椒,“當地產的循化辣椒,辣椒素含量比普通辣椒高1倍”。他將辣椒面與青海菜籽油低溫慢熬,制成辣度溫和的“椒香醬”,再與焦糖醬分層注入冰淇淋。“第一口是奶香,第二口舌尖微麻,最后喉間泛起焦糖的甜,這種反差感讓很多人成癮。”
而哈桑的成功也絕非偶然。其核心配方均源自青海本土食材,但以“傳統工藝+現代技術”相融合的創新方式,使冰淇淋乳脂含量高達18%(普通冰淇淋僅10%-12%),同時實現原生態、零人工色素,這是他的冰淇淋頗受市場歡迎的關鍵。創新研發的系列產品如“雪域之吻”“昆侖之約”等爆款口味,讓市場重新認識手工冰淇淋的可能性。
目前,哈桑的訂單客戶已遍布全國各地,主要集中在上海、深圳、杭州。據張成龍介紹:“2023年參加上海食品博覽會,半天就加了上百個經銷商微信。”小紅書上,關于哈桑的相關筆記超2萬條。甚至也有海外訂單,但礙于出口體量及冰淇淋產品的特殊性,配送難題始終存在。目前他正琢磨“拼箱”策略——把冰淇淋和青海牛羊肉、枸杞等特產裝在一起,降低物流門檻。張成龍坦言,目前產業發展最大的瓶頸在于物流,青海地處高原,冷鏈運輸成本遠高于內地。本地干冰需從甘肅運入,價格是內地的3倍以上,“很多外地客戶想少買一點試水,算上運費,價格就沒了競爭力。”他無奈苦笑。為破局,他與本地水果品牌推出“一小時達”聯名服務。然而線上零售仍有痛點:顧客未能及時取貨導致冰淇淋融化,差評讓他心疼不已。
如今,哈桑的柜臺里,陳列著色彩斑斕、風味各異的手工冰淇淋。從牦牛酸奶到沙棘果,雪域高原的珍貴食材歷經現代演繹,每一款冰淇淋都凝聚著張成龍對創新的執著和對高原的熱愛,通過一支冰淇淋,將青海的自然風光與人文風情娓娓道來。“高原的饋贈無窮無盡,我們的創新也永無止境。”張成龍笑著說。

出圈——架起市場“甜蜜橋梁”
今年4月2日,在上海國際會展中心“2025IMW世界甜品巧克力&手工冰淇淋大賽暨2025意大利FIPGC中國區選拔賽”的舞臺上,當主持人念出“Qinghai Hassan Ice Cream”的產品名稱時,張成龍雙手緊攥,手心沁出了汗。他研發制作的“玫荔覆彩”“雪域冰酥”兩款冰淇淋作品斬獲本場大賽的冠軍,成為首次登頂“甜品界奧林匹克”的中國西北品牌,這也是青海牦牛酸奶、枸杞、藜麥等高原食材,第一次以如此高調的姿態站在世界甜品界的聚光燈下。
這場賽事中,青海哈桑手工冰淇淋的奪冠密碼,恰恰藏在“零添加、高乳脂、高原生態”的極簡公式里。“玫荔覆彩”“雪域冰酥”兩款冰淇淋作品憑借來自海拔3000米以上的食材,用最本真的風味征服了見多識廣的評委。“我們的冰淇淋是純天然,沒有人工色素,甚至連蔗糖都比普通配方少30%。”張成龍在采訪中表示:“青海的陽光和雪山已經給了食材最好的味道,我們要做的只是還原它。”這句話背后,是他十三年來從在上海學徒到在上海奪冠的漫長求索,更是青海從“生態高地”向“產業高地”跨越的微觀注腳。
回顧十余年創業路,張成龍感慨萬千:“最初只是喜歡做甜品,后來經歷疫情、合伙人退出,才明白這是份需要咬牙堅持的事業。”如今,站上國際賽場的這個夢想終于成真,今年10月張成龍將代表中國隊出征意大利米蘭世界總決賽。
談及未來的規劃,張成龍眼神中充滿了憧憬:“青海不缺好食材,缺的是把‘土原料’變成‘潮產品’的腦洞。”張成龍十多年前就持有“康爾素”老品牌,如今他已將老品牌復原計劃提上日程,“下一步想復原20世紀90年代的‘娃娃頭’雪糕,用牦牛酸奶做奶油基底,搭配青海特色食材,讓老味道煥發新活力。同時也希望能夠進一步拓展市場,讓我們的高原特色冰淇淋走向全國乃至全世界。”他表示:“未來要加大研發投入,推出更多新穎、美味的產品,為消費者帶來更多驚喜。”
如今的青海,正以“四地”建設為引擎加速奔跑,而青海冰淇淋的奪冠,恰好為“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提供了鮮活樣本。當產自海拔3000米以上的牦牛酸奶成為國際甜品賽事上的明星,當青海產的沙棘、枸杞、藜麥以全新的樣貌走向世界,青海特色農畜產品正在打破“低端原料”的固有標簽,以創意為筆,在全球消費版圖上勾勒出屬于高原的甜蜜坐標。
或許不久的將來,在世界各地的咖啡館與甜品店,人們會像談論意大利Gelato(傳統手工冰淇淋)一樣,說起來自中國青海的冰淇淋:“那是用雪水牧草喂養的牦牛產出的牦牛乳,混合著柴達木盆地的陽光與風沙制成的舌尖美味,每一口都能嘗到青藏高原的遼闊與溫柔。”而那時,這支冰淇淋將不僅是美味,更是青海向世界展示綠色發展、創新發展的自信宣言——它證明,即使身處高原內陸,也能通過一杯冰淇淋中的創新思維,架起連接全球市場的“甜蜜橋梁”。
從一個對冰淇淋制作一竅不通的門外漢,到如今在特色冰淇淋領域頗有建樹的企業家,張成龍用自己的堅持和努力,書寫了一段充滿傳奇色彩的創業故事。他用冰淇淋傳遞著高原的風味,也傳遞著自己對美食的熱愛和對創新的執著追求。相信在未來,張成龍和他的高原特色冰淇淋,將在市場上綻放更加絢爛的光彩。
記者感言:匠心與創新
在青海兄弟乳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看著張成龍專注調試冰淇淋配方的身影,我們內心滿是感慨。這個青年創業者手中的攪拌器,攪動的不僅是高原特色食材的奇妙組合,更是“青字號”產品轉型升級的新希望。
十余年創業路,他用冰淇淋為青海特色產業打開了一扇通往廣闊天地的窗,而這背后,是令人動容的堅持與智慧。
通過張成龍的講述,我們仿佛看到他孤身一人奔赴上海、深圳求學的身影。在甜品賽場上摘金奪銀后,他更加堅定地回到家鄉從事具有青海特色的冰淇淋研發事業。“萬物皆可冰淇淋”這句理念在他的實踐下變成了實實在在的口味創新。在冰淇淋研發上的巧思,不僅賦予他手工冰淇淋鮮明的地域特色,更讓“青字號”產品突破了傳統的局限,實現了附加值的飛躍。他的創新之舉,不僅為店鋪贏得口碑,更在全國甜品大賽中載譽而歸,生動詮釋了青年創業創新的無限潛力。
近年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在全國掀起。在青海,像張成龍這樣的青年創業者,為創業市場注入了活力。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青年力量對新興產業的強大賦能。他用創新思維,讓傳統農牧產品以全新姿態進入市場;用現代營銷手段,讓青海特色走向全國。這種創新需要勇氣,更需要堅定的信念與持續的行動。青年創業者應像張成龍一樣,立足本土,挖掘優勢,將地方特色與現代市場需求相結合,大膽嘗試新的產品、新的商業模式。當黑枸杞、藜麥變成冰淇淋,當青海湖、雪豹成為文創雪糕的造型,“青字號”產品不再是初見時的模樣,而是以年輕、時尚的姿態吸引著各地消費者。這不僅是產品的升級,更是青海特色產業發展模式的創新。
如今,在政策的東風下,青海的青年創業者擁有前所未有的機遇。政府不僅在資金、場地等硬件方面給予支持,還通過舉辦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如青海省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為創業者搭建展示平臺,挖掘優質項目,營造濃厚的創業氛圍。
張成龍依然在創業路上奮力前行。今年10月,他將帶著凝聚青海特色的冰淇淋,踏上意大利國際賽事的征程。他的成功是青海青年創業環境優化的生動體現。我們堅信,他帶去的不僅是美味的冰淇淋,更是中國青年創業者的智慧與擔當,是“青字號”產品走向世界的決心與信心。
張成龍的故事不僅是一個創業者的堅持,更為青海特色產業如何突圍提供了樣本。傳統農牧產品如何通過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地域特色如何轉化為市場競爭力?他的實踐給出了答案——用匠心打磨產品,用創新打開市場。青海擁有豐富的特色資源、天然寶藏。青年創業者應善于挖掘這些資源,大膽創新,敢想敢做。只要將自身創意與地方資源、市場需求緊密結合,定能創造出更多像哈桑手工冰淇淋這樣的成功案例,為青海的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中書寫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