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開門教育是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走深走實的有效途徑。海東市以“海東快辦”為載體,將開門教育與社會治理實踐相結合,通過創新服務機制、打通民生堵點,為新時代作風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海東市把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要求轉化為服務群眾的具體行動,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創新治理路徑,以“海東快辦”為牽引性載體,開展“12345”政務服務熱線進社區網格試點工作,選擇平安區為城區實踐主場景,互助土族自治縣為農村實踐主場景,推出了“海東快辦·平安在線”“海東快辦·互助通”試點平臺,針對城鄉治理差異定制服務方案,開發出具備政策信息查詢、訴求反映、便民服務等功能的“市民端口”與雙渠道工單閉環流轉的“網格員端口”,實現訴求工單“一鍵直達”,讓群眾訴求反映渠道更暢通,問題解決更及時。
“海東快辦”通過網格化管理模式,將作風建設觸角延伸至社會治理最小單元,試點縣區共劃分1038個網格,配備3443名網格員,賦予其糾紛調解、信息收集等八大職能,將服務陣地前移至群眾家門口,并堅持“未訴先辦”和“有訴快辦”雙向發力,推廣“四鄰聯動”“六融工作法”,建立400余個“百姓說事點”,通過“微協商”實現“未訴先辦”。同時梳理2600余條訴求清單,129項可直達網格員,搭配7.3萬條“高頻知識庫”,以實現“有訴快辦”。
海東市還將“海東快辦”與新就業群體關愛、群眾建議征集、志愿服務等工作相貫通,形成“政務服務+社會治理”的多元協同格局。同時,把監督權主動交到群眾手中,將作風錘煉貫穿學習教育全程,通過“辦就辦好”的服務標準,倒逼干部樹牢宗旨意識、提升執行能力,將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轉化為日用而不覺的言行準則。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