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5月的西寧,半城山水半城花。作為青藏高原門戶,西寧用36年完成生態逆襲,正以“生態+”模式撬動文旅產業升級。1月至4月我市累計接待游客916.05萬人次,游客出游總花費85.18億元,分別增長20.44%和20.02%,書寫著高原城市綠色轉型的鮮活樣本。
◆生態筑基:荒山染綠,重塑城市底色
20世紀90年代,西寧南北兩山森林覆蓋率僅7.2%,全年揚塵天氣超100天。通過“引水上山、陡坡造林”等創新技術,2024年森林覆蓋率躍升至79%。西寧是西北首個榮獲“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雙榮譽的省會城市。過去的十余年,西寧通過見縫插“綠”、設計口袋公園、道路綠化提質美化等舉措,增加了城區的綠化面積,填補了城鎮的景觀空白,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穩定在13平方米;群眾出門500米即能享有公園休閑綠地,為居民帶來“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的舒適生活……從缺綠少綠到植綠擴綠,再到現在的愛綠興綠,西寧的生態成果已融入生活、惠及全民。
465公里綠道,繪就西寧幸福底色。市民段雅經常在南川河濱水休閑綠道散步,5月的西寧,連翹、丁香、海棠等多種花卉逐次開放,“以前只能到街道上走,最多也是逛逛公園。建了綠道后,早晚散步、鍛煉的人很多。一路上風景好,空氣好,偶爾還能看到南川河的水鳥,家門口的風景越來越漂亮了。”在段雅眼中,南川河綠道的變化就是西寧幸福生活的縮影。
◆產業轉型:生態資源變“流量密碼”
湟水國家濕地公園,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試驗場。園區內有野生植物146種,野生脊椎動物187種,特別是鳥類多達152種,濕地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已成為西寧市重要的候鳥遷徙地和野生動物棲息地,公園打造的“濕地學校”年接待研學團隊320批次,孩子們通過VR觀鳥系統記錄生態日記。“這里既是城市綠肺,也是天然的生物課堂。”濕地管理員介紹。距離市區60公里的大通縣樹蛙部落,則演繹著另一種生態經濟。46戶村民將閑置農宅改造為樹屋民宿,引入南京設計團隊打造“懸浮森林”景觀,2024年入住率達92%,帶動戶均增收1.8萬元。村民王永福感慨:“以前賣土豆一年掙不到2萬元,現在端上生態飯碗,日子比酥油茶還香。”
◆科技賦能:打造高原旅游新標桿
走進豹街文旅綜合體,裸眼3D技術讓雪豹在玻璃幕墻上“飛躍”祁連山。這個以“高原旗艦物種”為核心IP的項目,五一假期創下單日5萬人次客流紀錄。智慧化建設同步提速:智慧旅游平臺通過“旅游+文化+金融+互聯網”的形式,全力打造的數字智慧平臺,涵蓋了政策資訊、公共服務、旅游監督、游客投訴、旅游攻略、美食介紹、門票預訂、酒店預訂、線路預訂等多項功能,為游客提供全過程、全方位、全游覽周期的綜合性服務,實現“一部手機暢游西寧”。在北川河濕地公園,物聯網系統實時監測水質、空氣指標,智能路燈根據人流量調節亮度。“科技讓生態旅游更低碳、更沉浸。”西寧市文旅局副局長張海霞表示。
◆全域聯動:構筑國際生態旅游圈
12條新航線織就“空中絲路”,1+7旅游集散體系正以交通重構地理定義。聯動甘肅、內蒙古、新疆“四省十二城”協同助力“引客來寧”,江蘇、浙江、上海等東西部協作圈層不斷擴大;更以文化交融激活開放勢能,推動潮汕英歌與西寧社火的跨域對話,“河湟遺韻”聯動南京“秦淮河畔”構建跨省文化長廊,西寧正以樞紐芯核牽引跨區域要素流動,詮釋著“青藏門戶”向“開放高地”的躍遷之路。
站在湟水河畔,曾經“黃沙磧里本無春”的邊塞詩境,已被“水清岸綠百鳥棲”的現實圖景取代。這座高原古城,正以生態為筆,繪就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篇章。
(來源:西寧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