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入夏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還略有寒意。5月20日,不到八點半,朱鑫璞便打開了辦公室的門。作為上海援青干部人才,來到瑪沁縣人民醫院擔任院長近三年,他仍然在努力適應這里稀薄的空氣、凜冽的寒風,以及久久揮之不去的思念。
但當每天踏入辦公室的時候,朱鑫璞似乎又完全適應了身邊的一切,充滿了激情。他對自己的定位清晰明了:作為院長,要在精益管理上追求卓越;作為醫生,要在救治病患中敬畏生命;作為老師,要在“輸血造血”上毫無保留。“總之,從第一次走進醫院大門起,我就想好了要‘扮演’好這三個‘角色’,服務好果洛的親人們。”朱鑫璞說。
朱鑫璞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在他的帶領下,瑪沁縣人民醫院取得了長足發展。
從2022年7月初到瑪沁縣人民醫院上任至今,醫院在診療數量、質量持續增長的基礎上,朱鑫璞更加注重醫療質量安全和效率,通過績效杠桿,結合實際成功改革推出更加科學、更有利于促進醫院發展的績效考核指標。
2023年11月,瑪沁縣人民醫院在果洛州各縣級醫院中率先實現“醫院后勤社會一體化”,提升后勤管理質量效率的同時,每年為醫院節約運營成本至少300余萬元,把醫院運營管理帶上了精益化軌道。
近三年來,朱鑫璞帶領全院上下累計填補縣域內醫療技術空白113項,建成科技感滿滿的“病理科”“微生物實驗室”“消毒供應室”“PCR實驗室”等,“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創傷中心”均通過省級評審……
“目前,醫院不僅能夠獨立開展神經外科、胃腸外科腹腔鏡手術、微創骨科等高難度手術,還能開展支氣管鏡手術、胃腸鏡手術、關節鏡手術等微創手術。我擅長的腦卒中預防和救治也成為了醫院的強項之一。”對于醫療技術的實施和提升,朱鑫璞投入了大量精力和心血,最好的例證就是成功救治了一例例病患。
在朱鑫璞的記憶中,2024年11月22日即將下班的時候,援青隊員聶國忠大夫的電話令他至今難忘:“院長,可能來了一例急性腦梗死患者,請求支援!”沒有任何遲疑,不到2分鐘朱鑫璞就沖到了醫院急診室,多年臨床工作的本能讓他瞬間進入“戰時”狀態:“什么情況?”“48歲男性藏族同胞,因發現突發言語不能伴左側肢體無力約3小時從牧區送來咱們醫院……”朱鑫璞一邊快步奔向患者身邊,一邊聽著聶國忠大夫的匯報。
果洛的冬天寒風凜冽,但此時瑪沁縣人民醫院急診搶救室里卻熱火朝天,病床上躺著一位面容痛苦、面色黝黑的高原漢子,粗糙的雙手緊緊抓著病床的床沿。床旁,各種醫療儀器發出尖銳急促的報警聲。一位二十出頭的藏族小伙,用藏語焦急地說著什么,淚水在小伙的臉頰上劃出兩道亮痕。
“血壓170/115毫米汞柱,心率125次/分鐘,血氧飽和度80%”,值班醫生神情緊繃匯報到:“院長,我們在10分鐘內完成了頭顱CT、心電圖和必要的血液檢查評估,接下來該怎么辦?以前從來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
“是急性腦梗死,立刻準備靜脈溶栓!”朱鑫璞在快速了解患者病情、迅速完成神經內科專業體格檢查后下達了清晰醫療指令。“每一分鐘的延誤,就意味著患者190萬個腦細胞不可逆轉地徹底死亡,不僅會給患者帶來嚴重肢體殘疾和癡呆后遺癥,還會威脅生命安全。請立即轉告患者家屬,盡快簽署溶栓治療的知情同意書,我們全力救治,如果出現嚴重后果我來負責!”朱鑫璞一邊急促地說著,一邊示意一旁的藏族護士給家屬翻譯。
1小時的靜脈溶栓搶救過程一閃而過,朱鑫璞帶著急診醫護團隊全程守護在患者床邊,時刻觀察著患者的生命體征和神經功能變化。同時,對身邊的醫護人員耐心講解著靜脈溶栓的標準流程、如何有效觀察病情、如何后續治療及如何預防腦梗死復發等。在大家全力救治下,患者神志逐漸轉為清醒,言語功能和肢體運動功能也逐漸恢復。錯過了晚餐時間,朱鑫璞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宿舍,感覺自己出現了“乏力、心悸、出冷汗”等“低血糖反應”,趕緊沖上一杯糖水喝了起來,看著桌子上的全家福照片,想起女兒對一名醫生爸爸的崇拜,朱鑫璞感覺身體舒服了一點,打開電腦繼續撰寫學術文章。
一周后,患者癥狀完全消失并康復出院。朱鑫璞撫摸著脖子上患者和家屬送上的潔白哈達看向窗外,遠處雪山巍峨、藍天如洗,他感悟著仁術濟世在遠離上海2700公里的雪山大地上的意義。
“科學管理、創新技術既改變了醫院,也改變了高原群眾的生活。”朱鑫璞說,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現在醫院也有了更多“本土專家”。在“師帶徒”培養機制下,朱鑫璞培養的4名“徒弟”職稱、職務都得到了晉升,其中一位“徒弟”通過努力成為了瑪沁縣第一位青海省“昆侖英才”。
“青海培育人才的資源還是非常有限,我可以為當地多培養一些‘好苗子’。”朱鑫璞說。
。▉碓矗呵嗪H請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