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在通海路街道文成路社區,由15個民族組成的30000余名居民如石榴籽般緊緊相依,共同繪就民族團結的和美畫卷。這份溫馨的背后,是社區將“石榴籽家園”建設作為各族群眾互嵌式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依托創新機制與特色載體,積極營造各民族團結互助的社會氛圍,推動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社區精心打造“231”黨建品牌,成為凝聚民心的重要抓手。依托“庭院微黨課”,老黨員們在樹蔭下講述民族團結故事,讓紅色教育融入日常;“文成播報站”通過線上音頻傳遞惠民政策與社區動態,成為居民“指尖上的信息站”;“紅色物業黨建聯合體”則聯動物業公司,將物業服務與黨建工作結合,為居民提供精細化、個性化服務。居民小馬對社區的變化感受深刻,初到社區時,她滿心擔憂生活習慣不同難以融入,正是社區通過“紅色物業”上門走訪,邀請她參與“庭院微黨課”等活動,才讓她逐漸敞開心扉。如今,小馬不僅在“我們的節日·重陽”活動中與各族鄰居共享自制馓子,更在社區工作人員的鼓勵下,成為“石榴籽志愿者先鋒隊”的骨干,帶領文藝隊創編《民族團結一家親》歌舞,用文化傳遞團結力量。
網格員扎西的身影每日穿梭在82棟樓宇之間,向各族群眾宣講最新的惠民政策,他這一暖心舉動,正是“231”品牌中“政策直達”服務的縮影。“社區的29個網格就像森林里的樹木,根連著根、心貼著心。”扎西用樸實的話語闡明了社區民族工作的內涵。為幫助三戶藏族家庭準確理解最新生育政策,他結合“文成播報站”的音頻解讀,逐字逐句為居民講解。像扎西這樣的網格員,依托“紅色物業黨建聯合體”,每天收集社情民意,讓網格化管理真正做到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著落,切實讓各族群眾受益。
社區黨委推動成立“鄰聚力”石榴籽黨支部,聯動小區黨支部與物業公司,構建“零距離”服務格局。社區工作人員辦公桌上擺放的各族居民送來的手工香包和哈達,正是對這一機制成效的生動注解。“‘三心六共’不是口號,是刻在骨子里的行動準則。”社區黨委副書記王美帶領團隊通過線上微信群電子問卷、線下黨員志愿者入戶走訪等多維度征集民意,每月定期召開聯席會議。會前梳理民意形成議題清單,會上聯動物業、黨員、居民代表共商解決方案,會后及時反饋進度。同時,結合“走千家、訪萬戶”活動動態收集訴求,制定“需求清單”,精準解決重點群體“急難愁盼”。
在社區黨委的推動下,社區還組建起志愿者隊伍,由各族群眾自發參與的石榴籽志愿者先鋒隊,涵蓋黨員服務、文藝、醫療、理論宣講等領域。文藝志愿者們編排民族歌舞,醫療志愿者定期開展義診,理論宣講志愿者深入“庭院微黨課”傳遞黨的聲音。在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志愿者們策劃民族團結主題繪畫比賽、民族文化知識競賽,在孩子們心中種下團結友愛的種子。
文成路社區的工作人員始終以創新機制為依托,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凝聚民心,用實干踐行使命,讓民族團結的理念扎根在社區的每扇窗欞、每寸土地,成為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中最堅實的力量。
(來源:西寧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