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黃河之畔,青山疊翠;碧水潺潺,飛鳥云集。
5月18日,站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黃河吊橋南岸,放眼望去,一坡連著一坡的丹霞地貌縱橫交錯,一泓接著一泓的黃河水泛出碧綠。天下黃河貴德清,貴德縣以河長制為重要抓手,統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3次獲得國家級、省級河湖長制工作表彰,德拉河、西河、農春河等河段成為全省幸福河湖典范。

起筆——勾勒幸福河湖的骨架線條
貴德縣地處黃河上游重要生態保護區,境內河流密布,生態地位舉足輕重。
為守護這片“母親河”的碧水清波,貴德縣以河湖長制為基礎,全面推行“十九河一水域”河湖長管理制度,將全縣45條河流、6座水庫納入河湖長制管理范圍,分級設立縣、鎮(鄉)、村三級河湖長232名,明確管護范圍、管護職責,逐河建立問題清單、目標清單、任務清單,落實“一河(湖)一策,一河(湖)一檔”管護措施,構建起“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責任網絡。
走進貴德,靠近任何一條大小河流,每隔一段距離就會看到一塊藍色的河長制公示牌,上面清晰地寫著各級河長的姓名和聯系方式,明確標注著河長的職責和監督舉報電話。
數據顯示,近五年來,貴德各級河長累計巡河2.9萬余次,解決涉水問題60余個,巡河率與問題整改率均達100%。“縣、鄉、村三級聯動,讓每條河流都有‘管家’,確保問題發現在一線、解決在一線。”貴德縣委書記、黃河縣級河湖長薩爾娜表示。
何為“河湖長”?在貴德,河湖長制的核心在于,讓河長成為撬動源頭治理的支點,如薩爾娜所言,“河湖長,不光要眼里有河,更得要心里有河,要當一條河一片湖的家長。”
制度創新是管護長效化的關鍵。為此,貴德縣建立聯防聯控機制,探索“兩函一令一報告”工作法——通過交辦函、督辦函壓實責任,以河長令強化落實,用專題報告跟蹤問效,形成問題發現、交辦、整改、反饋的閉環管理。同時對多條河流開展健康調查評估、建立檔案,為科學管護提供數據支撐。

著墨——描摹幸福河湖的工筆紋理
在河陰鎮蘆花灣河段,清澈的黃河水蜿蜒而過,兩岸濕地草木蔥蘢,成為市民游客的“打卡地”。誰能想到,這里曾是污水處理尾水直排的“生態痛點”。
為使“濁水”變“清流”,貴德縣通過提升引流縣城污水處理尾水,建設復合流潛流濕地和表面流生態濕地,構建起水質凈化的“天然屏障”,如今黃河貴德斷面水質穩定優于地表水Ⅲ類。
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短期效益,貴德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修復,以堅定生動的改革實踐探索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贏之路。
針對西河流域下游、德拉河、農春河流域沿岸存在的水環境污染風險,水生態安全隱患及人居環境等問題,通過河岸緩沖帶生態修復、沿岸水域生態保護修復,“喬—灌—草”立體式生物緩沖帶建設等工程,建設河岸生物緩沖帶33公頃,修復退化河灘生態濕地15.51公頃,恢復并提升流域水生態功能和水源涵養能力,整體提升河流生態健康水平,從而保障黃河水生態安全。
針對西河、農春河、德拉河原有工程設防標準低,嚴重威脅兩岸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實際,先后實施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試點建設項目、東河防洪治理工程、農春河防洪治理工程等項目,不僅有效提高了重點河段防洪減災能力,而且促進河湖流域生態環境得到了根本改善,讓曾經的“生態脆弱帶”變身“綠色生態廊”。數據顯示,相關工程實施后,區域內植被覆蓋率提升15%,土壤侵蝕模數降低20%,生態效益顯著。

落紙——渲染幸福河湖的山水意境
在貴德縣河湖管護中心,一塊巨大的電子屏幕實時顯示著134處河道視頻監控畫面,通過“人防+技防”模式,貴德縣實現了重點河段24小時動態監管,讓河湖治理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防控”。
跨區域協同是河湖治理的難點。貴德縣主動與周邊6縣簽訂聯防聯控協議,打破行政壁壘,整合水利、生態環境、公安等多部門力量,開展聯合執法和交叉督查。
近三年數據顯示,該縣累計清淤河渠300余公里,拆除違法建筑5.42萬平方米,清理沿河垃圾1400余噸,19座小水電站完成清理整改并通過省級驗收。
清晨的黃河岸邊,晨跑的市民絡繹不絕;夏日的德拉河畔,游客泛舟賞景,體驗“人在畫中游”的愜意。據了解,貴德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干流境內水質穩定保持Ⅱ類以上,縣城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6%以上,河湖治理的成效,最終體現在民生福祉的提升上。
在貴德,“兩山”轉化的核心就是扎實做好“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兩篇文章,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如今,當地將生態治理與鄉村振興、全域旅游相結合,挖掘河湖生態資源價值,依托清澈的水域和優美的岸線,打造濕地觀光、生態采摘等文旅項目,帶動沿線村莊發展特色產業,年接待游客量增長20%,村民人均年收入提升12%。
從“治污”向“惠民”、從“治水”向“興水”轉型,從制度創新到科技賦能,從生態修復到價值轉化,貴德正讓每一條河流都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碓矗呵嗪H請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