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千家、入萬戶、訪民情、解民憂。記者 賈泓 攝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7月2日,家住西寧市城東區互助中路102號冷庫家屬院后平房的朱婷芳擰開院子中的水龍頭,快速接好一壺水后,在夏日的暖陽下悉心地打理院中的花卉。這本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卻是她企盼已久的幸福。
朱婷芳已經住在這里近20年時間,由于歷史原因,這里一直沒有通水。每天的生活用水,都需要步行十五分鐘,穿過狹長的巷道前往小區的門衛處接水。每逢下雨、下雪,這段路程就變得更加艱難。即使這樣,熱愛生活的朱婷芳依然將小院打理得干凈整潔且生機勃勃。
“這里雖然有35戶平房住宅,但是長期居住的不超過6戶。”朱婷芳一直覺得這只是幾戶人家的難題,默默接受了打水的困難。
4月,火車站街道辦事處富民路社區黨委書記范增偉敲開朱婷芳家的門。“你們家住在巷道的最里面,有什么問題體會也最深。你可要好好與我們說說!”一進門,范增偉就直抒胸臆。朱婷芳隨即詳細介紹了用水困難的情況。
朱婷芳反映的問題也是平房片區幾家住戶普遍反映強烈的問題;氐缴鐓^后,范增偉立即與火車站街道黨工委對接,并召開現場協調會議,共同商討解決方案。
“沒想到真的能夠解決,而且還這么快!”朱婷芳由衷地說。6月26日,以“居民自籌+社區為民服務經費”的方式落實項目資金后,平房住戶自來水接入施工正式啟動。實施過程中,社區工作人員全程跟進,確保施工質量和進度。同時,火車站街道黨工委扎實推進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工作,嚴格監督資金使用情況,杜絕任何違規違紀行為的發生,確保每一筆資金都用在刀刃上。
6月30日,自來水管網順利鋪設和接入,朱婷芳終于在家做了一個期盼已久的動作——擰開水龍頭。擦擦屋子、澆澆花、再燒點水,朱婷芳一時間忙得不亦樂乎。她激動地說:“社區的這一舉措解決了我們的生活難題,讓大家感受到社區對群眾利益的高度重視,感謝黨一直關心關愛著我們。”
作為西寧市“走千家、入萬戶、訪民情、解民憂”工作的試點社區,富民路社區的11名工作人員走進轄區的每一位居民家中,了解傾聽群眾訴求,解決群眾急難愁盼。“轄區一共2475戶、4952人,我們要敲開每一戶的房門,傾聽每一家的聲音。一戶都不能少、一家都不能落!”范增偉堅定地說。
當然,走千家、入萬戶不是目標,更重要的是訪民情、解民憂。
走進五員一長樓院、互助中路185號烏蘭干休所停車位整齊排列,干凈整潔的小區環境映入眼簾。這些老舊小區歷經多次改造,實現從“憂居”到“優居”的蛻變。但是在走訪過程中,社區工作人員依然發現了一些問題。一方面是樓下放了一些破損的閑置座椅、沙發等,不僅不美觀而且存在安全隱患。另一方面,老人們每天從家中拿著小板凳、小墊子出門,十分不方便。
停下腳步與老人們了解情況才知道,在這個小區居住的老人很多人都是多年的老同事、老朋友,每當天氣晴好時就喜歡坐在院子里聊聊天、下下棋。但是由于小區內地理位置有限,公共區域一直未安裝座椅,沒有合適的休息地方成為困擾大家的難題。
針對這一問題,范增偉帶著社區黨委的工作人員迅速組織施工單位實地勘察,觀察居民活動軌跡,并現場征求居民意見。
“我們綜合考慮光照、無障礙通行等因素,以打造‘可休憩、可交流、可觀賞’的便民空間為原則,最終確定在五員一長樓院內安裝4組長條座椅、互助中路185號烏蘭干休所安裝2組長條座椅。”范增偉說。
五月,這些長椅一“上崗”就成為小區里的熱門場所,成為鄰里交流的“會客廳”、老人曬太陽的“暖心站”、戶外勞動的“加油站”。
88歲的劉桂芝坐在五員一長樓院的長椅上與“老姐妹”們聊著家常,也說起了新安裝的長椅。“住在這里31年了,沒想到這么小的事情,社區黨委都能夠注意得到。”劉桂芝開心地說,“現在不用拿著小馬扎下樓啦,咱們幾個坐在一起說話也方便多啦!坐在這里不僅太陽曬得身上暖暖的,咱的心里也是暖暖的。”
“6月,我們幫助互助中路117號羊毛倉庫家屬院解決沒有路燈的問題。前幾天,就有去那里訪友的熟人給我發消息,夸社區黨委做事情盡心盡力,工作成效很‘硬棒’!”范增偉說,“社區作為服務群眾的最前沿,每一位群眾的每一個訴求我們都不會忽視。我們就是要用這一點一滴、細致入微的工作,將黨旗插在轄區的街頭巷尾,讓每一家每一戶都能感受到黨的溫暖。就是要在走千家訪萬戶的過程中聚焦群眾需求,在訪民情解民憂的工作中不斷創新服務模式,讓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碓矗呵嗪H請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