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清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飛機起起落落,巨型LED大屏在電能的驅動下顯示著機場所有航班的信息;午后,河南駐馬店生物醫藥有限公司10萬級潔凈車間內,由電能驅動的全自動生產線高速運轉;入夜,上海外灘的萬國建筑博覽群華燈初上,勾勒出東方明珠璀璨的天際線……這些看似獨立的生活圖景與產業脈動,此刻共享著源自世界屋脊的清潔能源。青海這一“綠色紅利”正源源不斷地注入中國經濟的毛細血管。
它們曾是青海湖畔呼嘯而過的烈風,曾是柴達木盆地傾瀉而下的艷陽……如今,這些大自然的慷慨饋贈,在經歷一場精妙絕倫的科技蛻變后,化作無形的電流,沿著一條橫貫中國版圖的“綠電天路”,從青藏高原奔涌而下,點亮祖國萬家燈火,驅動產業發展引擎。這是一度青海“綠電”風光蛻變后跨越山河的壯麗旅程,更是青海以中國所需驅動青海所能的能源綠色實踐。

中國綠發青海分公司海西州多能互補集成優化國家示范工程內熱熔鹽發電場。張鵬 攝
風起昆侖巔,光耀三江之源
高原的黎明,最先醒來的是昆侖山巔的風。它們掠過山梁,吹過水面,撲向矗立在廣袤戈壁上的巨大風機,鼓足全力催動葉片轉動……
中國綠發青海分公司海西州多能互補集成優化國家示范工程內,高達百米的“白色巨人”開始緩緩轉動,巨大的葉片劃破長空。風輪之下,發電機高速運轉——葉片通過傳動系統帶動發電機轉子,切割由定子產生的磁場,源源不斷的電流由此產生。無形無質的自然之力,在精密的電磁感應中,完成了向清潔能源的華麗轉身。
與此同時,同在一個基地,另一場光的盛宴隨著太陽的升起也已開場。藍色的光伏板整齊鋪展,瘋狂吸收著高原強烈而純凈的陽光。在這里,一塊光伏板就是一個微型的能量轉換器。當高能光子撞擊硅原子,激發出電子,并在電場驅動下的定向流動,隨即,電流便順著每一塊光伏板下的電線汩汩流出。
就在這一天,一份來自國家電力現貨交易平臺的訂單,清晰地標注著目的地:上海。這座東海之濱的超大城市,基于其能源轉型與清潔能源消費的需求,通過國家級電力現貨交易平臺,鎖定了來自青海高原的清潔能源。這份凝結著“雙碳”承諾的合約,瞬間借力數字化,抵達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調度控制中心。青海電力調度中心的當值調度員王小威通過新一代調度系統向日照充足、風力良好的中國綠發青海分公司多能互補項目發出了142萬千瓦時的電力需求。
“接到調度指令,要求我們立即響應上海用電需求,滿負荷運行!”中國綠發青海分公司西寧集控中心值班長全明福盯著屏幕上跳動數據發出指令。
值班員迅速敲擊鍵盤,指令通過光纖網絡,快速抵達基地的風電場和光伏電站。風機葉片調整迎風角度,轉速飆升;光伏及光熱陣列傾角微調,最大限度追蹤陽光。高原的風與光,在智能系統的精準調度下,開始為千里之外的綠色承諾而加速奔涌。

中國綠發青海分公司海西州多能互補集成優化國家示范工程內的儲能電站。張鵬 攝
高原“綠電”,奏響遠征序曲
在高原的山河懷抱中,風與光雖已蛻變為電能,但這旅程才剛剛開始。誕生于風機、光伏面板及光熱機組的電流,電壓等級尚低,如同涓涓細流,無法承受長途跋涉的巨大損耗。
此刻,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的“心臟”——青豫直流工程的送端起點,±800千伏特高壓青南換流站正嚴陣以待。
由風光電站匯集而來的電流,首先匯入青豫特高壓近區的330千伏升壓站,如同無數溪流匯入大江。在這里,第一次升壓開始了:龐大的變壓器發出低沉的嗡鳴,將電壓提升等級,電流的“力量”被初步放大,為進入更高等級電網做足準備。剎那間,這些330千伏線路猶如粗壯的動脈,將電流輸送至青南換流站這個核心樞紐。
青南換流站,是這場能量征途真正的“始發港”。當330千伏的電流涌入,緊隨其后的是更為關鍵的二次升壓:電壓被再次提升至800千伏。巨大的能量搭載一根根銀線劈開青藏高原的蒼茫,跨過黃河的滔滔巨浪,直指中原腹地。
國網青海超高壓公司青豫特高壓青南換流站站長王興善說:“青豫直流工程是青海清潔能源外送的重要通道,同時它也是我省乃至我國能源技術的集大成者,它裝備了世界領先的特高壓換流閥、換流變壓器和平波電抗器等核心設備,穩穩駕馭著來自青海高原的澎湃‘綠電’洪流,使其平穩、高效地穿越千山萬水。”
當電流以接近光速抵達河南豫南換流站,這承載著高原陽光與清風的能量,匯入了華中電網的懷抱,并通過國家電網強大的骨干網架,繼續向東奔流,注入包括上海在內的華東負荷中心。

工作人員在中國綠發青海分公司海西州多能互補集成優化國家示范工程內走訪電力外送情況。張鵬 攝
新型電力系統,賦能“綠電”暢行
如果說特高壓電網是看得見的“電力高速路”,那么在青海“綠電”跨越千山萬水的旅程中,作為關鍵保障的是青海以技術為突破的新型電力系統。它如同精密的神經系統,指揮協調著整個能量的平穩、高效、安全的流動與運行。
新能源發電的波動性如同高原多變的天氣,是對電網穩定的巨大挑戰。青海電網創新性地構建以數智化堅強電網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堅持“省內清潔可靠保供與高水平消納+省外大規模清潔輸送”雙輪驅動,做好電網承載、柔性互動、智能調控、智慧用能、數字賦能、科技創新、電碳市場、成本疏導八大支撐,從源、網、荷、儲、技術、機制六側發力。
強大的源網荷儲協同控制系統則是“智慧大腦”,它實時分析電網狀態、新能源出力、負荷需求,并快速調動常規電源、儲能電站甚至可調節負荷等多種資源進行靈活互動、互補互濟,確保外送電的功率平穩如常,讓特高壓這條“大動脈”的血液輸送持續穩定。
從電廠到電網,從青海到上海,無數電網專業人員構成了保障這條“綠電”高速路暢通的服務網絡。交易員緊盯市場波動,優化購電策略;調度員24小時輪值,守護電網安全;運維工程師穿行在戈壁風場、特高壓站,用專業維護設備的健康;數字化團隊則不斷優化算法、升級系統,提升整個流程的智能化水平。他們雖不直接生產或輸送電力,卻用專業、責任和創新,為每一度“綠電”的順利遠行保駕護航。
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調度控制中心計劃處處長李劍說:“青海以科技為依托,以清潔能源服務全國為己任,打造適應大規模新能源開發利用的送端能源電力發展樣板,探索破解當前全國能源轉型面臨的普遍性問題的實踐路徑,以能源發展推動產業發展,助力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
青海“綠色紅利”,惠澤神州大地
青海“綠電”跨越山河的旅程,其意義遠不止于點亮上海的燈火。它是中國能源結構深刻轉型、區域協調發展與國家“雙碳”戰略落地的生動縮影。
對于青海而言,豐富的風光資源正從自然稟賦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動能。“綠電”外送,打通了資源變現的通道,將青海能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更重要的是,它拉動了青海省內清潔能源產業的蓬勃發展,吸引了大量投資,創造了就業機會,為這片生態敏感的高原探索出了一條依托清潔能源的綠色崛起之路。截至今年5月底,青海省清潔能源裝機占比已突破94%,年度累計外送電量達124.5億千瓦時,高原“風光”產業已成支柱。
對于上海、河南等受端省份,穩定的青海“綠電”輸入,有效緩解了能源保供壓力,優化了本地能源結構,降低了單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強度,為其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清潔能源保障。每一度來自高原的清潔電力,都在為祖國的天空增添一抹湛藍。
站在國家層面,青海清潔能源的大規模外送,是中國推動能源轉型和消費革命、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實踐。它有效促進了西部清潔能源基地的開發與中東部能源需求的對接,優化了全國范圍內的資源配置。青豫直流等標志性工程的成功運行,彰顯了中國在特高壓輸電和新能源消納技術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為全球能源轉型貢獻出寶貴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在青海,一度“綠電”的風光蛻變不僅開啟了青海清潔能源跨越山河的旅程,更開啟了青海產業升級的新路徑。
記者手記:“綠電”奔涌處 山河皆有情(作者:羋嶠)
昆侖山口的狂風,曾將砂礫吹進我的雙眼;柴達木盆地的烈陽,也曾灼傷過我的皮膚。那時,身處高原只感受到了高原自然環境的殘酷與無情。直到今天,看到風與日催生清潔能源,為祖國山河注入綠色動能,我才真正觸摸到風與光中蘊藏的溫度——它不再僅僅是自然的力量,更是照亮城市、驅動工廠的生命之流。
站在青海的廣闊土地上,一路向西,隨著山勢的綿延目之所及皆是綿延的風機,荒灘、草原之上則是一望無際的光伏海洋,它們在高原的蒼穹下勾勒出獨特的輪廓。這片曾經的戈壁與荒原,如今正以另一種方式擁抱發展。在海南藏族自治州的青南換流站內,數控屏幕上跳動的數據,記錄著青海清潔能源跨越千里。那些“生于青海、長于青海”的清潔能源正在從青海發出,融入不同地域的人們的生活與生產脈絡中。
落日時分,高原的夕陽與遠處風電場的葉片形成靜默的對話。而此刻,千里之外的城市燈光、工廠機器、交通樞紐,都在同一種能量的驅動下全力運轉。這些分散的場景,因這股源自青海的綠色力量而產生隱秘的聯結。
今天,當青海的風與光轉化為祖國山河萬家燈火,當綠色能量注入華夏大地社會肌理,這片高原屋脊正在完成從守護源頭到輸送希望的蛻變,將純凈與生機送往更廣闊的天地。
。▉碓矗呵嗪H請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