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昔日,他們戎裝在身,以鐵血丹心守護萬里山河;今朝,解甲歸來,他們初心如炬,于無硝煙的“新戰場”續寫忠誠榮光。即日起,推出今年“全省優秀退役軍人”風采展,聚焦高原赤子,看他們如何用永不褪色的軍人本色投身現代化新青海建設,以實干詮釋“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的錚錚誓言。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阿懷軍:雪域高原詮釋責任擔當
從“橄欖綠”到“交通藍”,變的是制服顏色,不變的是初心使命。在平均海拔超4300米的青海果洛高原,青海省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果洛高速支隊阿尼瑪卿大隊大隊長阿懷軍,用20余年堅守書寫著退役軍人的忠誠與擔當。
1999年12月,帶著對軍營的熾熱向往,阿懷軍參軍入伍。訓練場上,他敢啃“硬骨頭”。急難險重任務面前,他總沖鋒在前,從不退縮。作為戰友們信賴的“好大哥”,他時刻把身邊人的冷暖放在心頭,用心用情為他們解決實際問題。軍旅生涯期間,阿懷軍助力集體榮立三等功,個人被評為“優秀士兵”,用堅韌與擔當寫就了青春華章。
2002年,阿懷軍轉業到班瑪公路段。面對公路養護這一全新領域,他深知“打鐵還需自身硬”。從轄區公路日常養護到重大節假日安全保障,阿懷軍把在部隊錘煉的韌勁投入工作中,白天在施工現場拜師學藝,夜晚在燈下鉆研專業書籍,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滿了業務要點。憑著這份執著,阿懷軍很快成長為業務骨干,勤懇認真的作風贏得了同仁的認可。
2011年,體制改革讓阿懷軍轉型為交通綜合執法人員,身份雖變,但軍人的擔當始終如一。扎根高原一線多年,他始終把“為人民服務”刻在心里,積極聯動公安、養護公司等單位,織密交通執法安全網。2021年,“5·22”瑪多地震發生時,阿懷軍跟隨部隊搶險救災,面對低溫、大風、缺氧的極端環境,他帶頭沖進災區,在抗震保通的最前沿挺起擔當脊梁。
作為大隊黨支部的一員,阿懷軍深度參與“黨旗飄在雪山上,支部建在雪山下”特色黨建品牌建設,以“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的信念守護著高原天路。2023年以來,他推動成立“共護一路”黨建聯盟,與沿線單位黨員并肩開展志愿服務,用點滴行動續寫著一名老兵的初心與堅守。
才項:扎根高原十三載 實干擔當促振興
在海拔3300米的青海剛察草原,剛察縣政府辦公室主任才項用13年的堅守,詮釋著退役軍人的鐵血擔當。
為積極響應剛察縣委縣政府“讓農牧民腰包鼓起來”的號召,才項在剛察縣哈爾蓋鎮聯點亞秀麻村期間,聚焦“畜牧業+農業+旅游”三產融合,引進牦牛標準化養殖技術改良品種300余頭,推動油菜、燕麥規;N植1000畝,助力村集體經濟從30萬元提升至70萬元。
調任縣工信局副局長后,才項化身“直播帶貨官”,舉辦“藏韻剛察”直播季等活動,大幅提升牦牛肉、青稞酒等特色產品線上預訂量,吸引省外企業投資洽談。同時,才項深入偏遠鄉村推進基站建設,解決30余處基站通信信號問題,鋪就農畜產品上行與旅游推廣的“信息高速路”。
2022年,針對亞秀麻村牧民轉場“過河難”問題,才項迅速組織人員,建成“干群連心橋”,創新打造“卡路里”黨建品牌,解決180余件民生實事,相關經驗在全州推廣。2024年,才項擔任沙柳河鎮黨委副書記兼政法委員后,構建四級治理體系,率先打造該鎮市域社會治理信息化平臺,將全鎮劃分成70個網格,配備專職人員,實現“人在格中走、事在網中辦”,全鎮糾紛化解率達98%。通過數字化賦能,他讓“微網格”托起“大民生”,黨群服務中心、網格員、信息平臺成為牧民“會客廳”“流動服務站”和“治理神經網”,繪就了一幅“黨建強、產業興、治理優、民風好”的和美鄉村畫卷。
程杰:從“迷彩綠”到“商圈紅” 退役軍人的轉型答卷
在西寧市水井巷商圈,退役軍人程杰用16年軍旅生涯淬煉的“鐵軍作風”,書寫著“黨建強、商圈興、百姓樂”的答卷。作為商圈黨委專職副書記,程杰將部隊積累的經驗轉化為商圈治理智慧,讓街區煥發新生機。
水井巷商圈是西寧城市南北發展軸和東西發展軸的核心地段,也是眾多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進城務工經商人員聚居的區域。面對商圈企業、商戶的分散現狀,程杰主動走訪水井巷商圈非公組織,牽頭成立了商圈黨委,指導6家企業、商會成立黨支部。讓商圈黨組織從“有形覆蓋”躍向“有效覆蓋”。他還創新“1133”工作法,打造“黨建+民族品牌+退役軍人創業”示范模式,梳理總結的10篇經驗材料被推廣。
為激活商圈經濟,程杰和黨委一班人先后完成了“百企千品”進商圈展銷活動,達成意向簽約金額520萬元。與外省商會開展全方位戰略合作,推動青海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
“公益不圖虛名,慈善不為贊美”這是程杰堅持的原則。多年來,他積極投身公益事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作為一名人大代表,程杰認真履行職責,深入網格開展接訪,傾聽群眾意見建議,為他們排憂解難。在他的推動下,商圈成立了退役軍人先鋒隊、黨員骨干先鋒隊、“兩代表一委員”先鋒隊,在文明實踐、衛生創城等社會實踐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從保家衛國到投身社會建設,從一名普通退役士兵成長為一名黨務干部,程杰把商圈的黨建工作、經濟發展、社會治理融入到日常工作之中,盡心竭力為水井巷商圈的發展做好服務。
董仕林:廢墟上的“生命守護者”
2023年,“12·18”甘肅積石山地震波及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董仕林作為海東市消防救援支隊的一名消防員參與搶險救災,磨破的雙手、被泥漿浸透的褲子,從未阻擋他在砂涌廢墟上開辟出一條生命通道。這位從西藏軍區退役的軍人,在災區續寫著忠誠底色。
地震引發民和縣中川鄉、官亭鎮等地區的次生地質災害,大量泥沙涌入村莊,房屋被無情損毀。董仕林和戰友們抵達后,采用木板鋪設法,在松軟砂涌面上開辟出臨時救援通道。在救援現場,董仕林不怕苦、不怕累、不懼個人安危,面對生與死的挑戰,毅然決然鉆入隨時有倒塌風險的房屋內,成功救出1名被困人員。在災區過渡安置和恢復重建期間,董仕林協助開展災后安置點火災防控工作,確保災后安置點沒有火災隱患。2024年7月,因在地震救援工作中的突出表現,董仕林被國家消防救援局榮記個人一等功。
“以練為戰、以戰促訓”是董仕林對初心與使命的堅守,“聞令而動、逆向而行”是他對責任與擔當的詮釋。他就像一面旗幟,飄揚在消防救援的第一線,激勵著更多人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守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來源:西海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