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當鏡頭掠過三江源頭的電網鐵塔高處,藤編的“生態鳥巢”里,鳥兒正在悠然棲息。
這項由國家電網在青海發起的暖心之舉,目前正在中國乃至世界推廣,并入選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16)典型案例。3月,全國兩會期間,在青海省代表團的開放團組活動上,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委書記吳曉軍向外界展示了安裝5000多個“生命鳥巢”守護三江源頭生態和諧的畫面……
2016年至今,國家電網在三江源地區安裝“生命鳥巢”5053個,成功引鳥筑巢2600余窩,引鳥筑巢率超過50%,電網鐵塔上的“生命鳥巢”,正書寫著高原上“人鳥和諧相處”的動人篇章。
從驅到引,書寫人鳥共生篇章
在“中華水塔”三江源地區,巍峨的輸電鐵塔曾經常受到鳥類活動的影響。草甸地形缺乏高大喬木,使得聳立地面的輸電鐵塔極易成為當地鳥類棲息筑巢的首選。然而,鳥巢雜物墜落、鳥類誤碰線路等易誘發電擊,造成電路跳閘等隱患,不僅威脅電網安全運行,更直接危及鳥類自身生命。
面對這一難題,傳統采用的防鳥刺與驅鳥鏡效果甚微。國網玉樹供電公司運維檢修部配電運檢專責韓生海向記者介紹,堵不如疏,電網工作人員另辟蹊徑,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主動為鳥筑巢。由此,一場從“驅鳥”到“護鳥”的破局實踐,在高原大地悄然展開。
2016年,首批20個由天然藤蔓編織的“生命鳥巢”在鐵塔安全區域安裝,成效令人欣喜,試點區段鳥類危險停留銳減。
“從防鳥驅鳥到護鳥,我們的理念和管理方式悄然轉變。”韓生海說:“人與鳥類和諧共生的圖景正日益增多。”
精準定制,讓鳥兒“安心定居”
那么,如何讓鳥類選擇“生態鳥巢”棲息,讓它們在這些家園里“安心定居”?
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工作人員基于前期收集的鳥類活動軌跡數據,在安全區域試點安裝“生命鳥巢”的基礎上,對鳥類進行了定制化“家居服務”。
考慮到高原地帶多大鵟等猛禽,在距離帶電部位90厘米的位置搭建起了直徑約1米、深約0.4米,用藤條編織、棕墊鋪底的圓形碗狀人工鳥巢。考慮到不同地域鳥類種群的差異,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為可可西里大型猛禽特制耐風沙藤條巨巢,為玉樹小型鳥類打造抗高寒精巧竹筐巢穴。
提及實施過程中的挑戰,韓生海表示,安裝“生態鳥巢”常涉及主框與鋼構架的拼接,加之巢體尺寸寬大,工作人員在攀爬高聳鐵塔時行動受限,還需克服高海拔帶來的生理挑戰。然而,目睹鳥類陸續在“生態鳥巢”中安家落戶,一切艱辛都化作了內心的滿足與動力。
云端監測,記錄鳥類“高清檔案”
2023年3月,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在玉樹藏族自治州隆寶自然保護區增設了高清視頻監測點,將人工鳥巢與視頻監控技術融合,構建起“云端生態屋——生命鳥巢觀測站”,實現了對鳥類種類、數量、棲息行為的全方位、全天候智能監測。
韓生海說:“通過云端的監測點位,我們記錄下鳥類筑巢、繁殖、育雛及遷徙等珍貴生態場景。”韓生海表示,一幅幅雛鳥破殼而出、日漸成長的畫面,特別觸動人心。
“生命鳥巢”實現了從被動“驅鳥”到主動、長期“護鳥”的轉變,不僅保障了鳥類與輸電線路的和諧共存,更在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產生了顯著的生態效益。
韓生海介紹,“生態鳥巢”可以維護生物鏈平衡,促進草原生物多樣性,有效抑制鼠兔等嚙齒動物對草原植被的過度啃食。同時,減少了因生物鏈失衡導致的草場退化風險,間接避免了為修復生態、防治沙漠化所需投入的經濟成本。另外,因鳥類活動引發的線路跳閘事故大幅減少,電網供電可靠性顯著提高,相應的維護成本也隨之下降。
和諧共生,繪就生態大美圖景
2024年9月14日,為強化生態環境風險管控,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依據《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關于印發生態環境風險管控三個清單的通知》(國家電網基建〔2024〕501號),結合高原電網實際,編制形成省級“三個清單”,系統性建立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
記者從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獲悉,除了“生態鳥巢”建設項目,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還積極持續推動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應用《青海高寒荒漠地區電網工程跡地植被擬原生態營建技術研究與應用》成果,科學配置本土植物種質資源,優化播種工藝;編制《戰斗門330kV輸變電工程擾動區植被恢復方案》,指導工程植被高效修復,助力水土保持設施高標準通過驗收;針對工程沿線高山丘陵占比高、氣候惡劣、生態脆弱等挑戰,采用重載無人機、索道等運輸方式,壓縮施工范圍,在高山邊坡鋪設可降解編織袋,填裝育土進行生態攔擋,實現植被快速覆蓋……
三江源頭,黑頸鶴、斑頭雁等頻頻現身,大鵟等鳥類實現安居,青海牢記保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聚力打造生態文明高地,以高水平保護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來源:西寧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