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青海人給了我第二次生命,謝謝所有參與救助的人!”6月28日,青海紅十字醫院神經外科病床上,75歲的北京游客張女士對西海新聞記者說。這場跨越數百公里的接力救援,讓她真切感受到青海人民的滾燙熱情,更見證了青海旅游醫療保障體系的高效運轉。
意外突降 救援迅速
6月16日,茶卡鹽湖景區迎來晴好天氣,湛藍天空與雪白鹽灘交相輝映,游客紛紛駐足拍照。張女士與老伴關先生,也沉醉于美景之中。然而,在景區第一站下車欣賞鹽雕時,意外突然降臨——張女士突感身體不適,一陣眩暈,隨即仰面摔倒,不省人事。這突如其來的狀況讓關先生和朋友一時不知所措。
周圍人的驚呼聲未落,戴著紅袖標、拿著擴音喇叭的工作人員立即趕來疏散人群,并迅速聯系景區游客服務中心。
服務中心醫療救援人員王敏手提急救箱火速抵達現場,初步判斷張女士系因高原反應和低血糖導致暈厥并摔傷頭部,王敏迅速為其進行簡單救治。隨后,急救車緊急將張女士送至茶卡鎮中心衛生院做進一步檢查。
衛生院醫生檢查發現,高原反應問題雖不嚴重,但患者后腦勺腫塊不容忽視,必須通過CT掃描排除顱內出血風險。鑒于當地設備有限,院長王麗娟當機立斷,派遣救護車及兩名醫護人員,將張女士轉送至距離較近的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醫院。
“趕到海南州人民醫院時已是夜晚,茶卡鎮中心衛生院的醫護人員高效完成與急救科的交接后才放心離開。”關先生回憶說,當時醫護人員已過下班時間且離家遠,他想支付餐費表達心意,但被婉言謝絕。從意外發生到在海南州人民醫院做完檢查,整個過程僅用了4個多小時。
溫情陪護 精準轉診
當日22時許,張女士病情雖有好轉,但仍臥床不起,說話困難。連續奔波的關先生和年近八旬的朋友已疲憊不堪,急需護工陪護病人。隨行司機通過護士站信息,聯系到家政服務人員李女士,李女士因有24小時家政任務無法久留。看到關先生一行人的困境,她立即聯系遠在百里之外的妹妹前來陪護。次日凌晨2時,李女士的妹妹連夜打車到達醫院接替陪護,老人的兒子也在從北京趕來的路上,關先生與朋友這才如釋重負。
在海南州人民醫院,張女士耳背癥狀加劇,醫生懷疑是耳石錯位,但因患者身體狀況無法進行耳石定位檢查。考慮到高原(海拔3200米)氣候寒冷及低氧環境對患者康復的不利影響,在征求患者及家屬意見后,海南州人民醫院決定將其轉診至省級三甲醫院——青海紅十字醫院診治。
“接診120時,我們已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院內救治人員提前就位,并通過線上討論明確制定了救治方案。待患者病情穩定后,我們立即啟動轉診機制,與青海紅十字醫院提前溝通病情、完成線上會診、預留床位,并安排醫院120及醫護團隊轉運,實現無縫交接。”海南州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何春旭介紹。
依托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共建及環湖支醫項目的深度合作,海南州人民醫院與青海紅十字醫院為患者構建了規范診療與高效轉診的雙重保障,確保了醫療服務的連續性。
高效體系搭建生命通道
“不到兩小時,海南州人民醫院就辦妥了所有轉院手續。我們人還未到,老伴已在青海紅十字醫院神經外科的病房接受治療。這高效暢通的‘青海速度’,讓我們深受感動。”關先生感慨地說。
這場跨越數百公里、聯動茶卡鹽湖景區及多家醫療機構的生命接力,不僅展現了青海醫護人員的專業素養與高尚醫德,更彰顯了青海人民的熱忱與善良。而其背后,是青海省日益完善的旅游醫療保障體系發揮著關鍵支撐作用。
青海地處高原,晝夜溫差大,地廣人稀,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游客激增,在高海拔地區突發急性高原反應、肺水腫、心梗及交通意外的風險隨之升高,對緊急救護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
青海紅十字醫院醫務部主任蘇偉介紹,為護航旅游發展,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與青海紅十字醫院攜手共建青海省旅游醫療保障急救體系聯動機制。該機制整合醫療、旅游等多方資源,實現信息共享、快速響應、協同救援。通過建立統一的指揮調度平臺,當游客遇到突發狀況時,能夠迅速調動周邊的醫療資源,確保患者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有效救治。
與此同時,青海紅十字醫院與海南州人民醫院聯合建立的省級區域醫療中心,有力促進了跨區域醫療合作與資源共享,推動優質資源下沉。此次救援中,海南州人民醫院與青海紅十字醫院之間的無縫對接,正是區域醫療中心共建發揮作用的生動體現。
“感謝茶卡鹽湖景區服務中心、茶卡鎮中心衛生院、海南州人民醫院、青海紅十字醫院,感謝青海人民!青海雖然天涼,但人心是熱的。”關先生說。
經過精心治療,張女士已于6月29日康復出院,平安返京。
(來源:西海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