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離家避險,還能吃上這口熱乎的熬飯,暖胃又暖心。”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紅崖子溝鄉流水溝村村民李生祿說,避險轉移時,他們比較擔心在外生活不方便,但是政府把方方面面都為大家考慮到了。“甚至孩子的學習都給我們考慮了。”
7月20日,互助縣紅崖子溝鄉馬圈村的臨時安置點里,鄉村兩級干部和村里的婦女圍著大鍋做熬飯,肉香四溢,大家有說有笑。
受到強降水影響,紅崖子溝鄉流水溝村全村村民于7月18日前往馬圈村臨時安置點生活。
為讓群眾在避險轉移期間吃上熱乎飯,紅崖子溝鄉通過政府調撥和群眾“打平伙”等方式,全面保障安置點的米、面、油、菜等生活物資。鄉村黨員干部與群眾一道化身“炊事員”,拉面、揪面片、熬熬飯,準時烹制出一日三頓暖胃更暖心的“團結飯”。

同時,為解決學生在避險轉移期間“看護難、學習難”的問題,紅崖子溝鄉黨委精準對接群眾需求,結合政府服務能力,迅速在安置點開辦避險安置點“暑托班”,指派鄉政府學歷較高的干部擔任輔導老師,按照每天早晚兩堂課的標準,開設作業輔導、興趣拓展、課外閱讀等教學課程;同時,按照班級管理模式推選班長、副班長、學習委員等班委成員,有序組織安置點小學生學習功課、參加課外閱讀和體育鍛煉活動。
“這兩天每天上午都有老師組織我們一起讀課外書,大家一起分享閱讀的故事。老師還會給我們輔導作業。”李生祿的孫女李銀對下午的閱讀課充滿期待。
“外出避險,村民最擔心的就是家里的牲畜和田地。這會兒白天天晴,他們就想回去看看牲畜,我們就把孩子組織在一起讀書,大人也不擔心孩子。”紅崖子溝鄉鄉長林夢曦說。紅崖子溝鄉始終把群眾關心的“小事”當作黨員要辦的“大事”,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鄉土先鋒”作用,黨員積極認領“黨員責任崗”,既做好隱患排查整改、夜間巡邏值守、及時轉移群眾等“大事”,也辦好幫群眾跑腿、照看孩子等“小事”,切實讓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就在身邊,確保避險群眾“轉得出、留得住”。

安置點內黨旗高高飄揚,成為凝聚人心、服務群眾、化解風險的堅強戰斗堡壘。自進入防汛關鍵期以來,互助縣堅持黨建引領、政府統籌,積極構建“需求有人管、難題有人解”的服務體系,用心用情織牢織密民生保障網,多措并舉做好群眾避險轉移安置工作,紅崖子溝鄉的避險安置模式正是互助縣全面做好群眾避險轉移安置的縮影。
針對安置點內老人、兒童占比高的實際情況,紅崖子溝鄉把實事辦到了群眾心坎上。縣中醫院、衛生院聯合村醫組成“健康小分隊”,在安置點開展駐點服務,為老人提供健康檢查、慢病用藥指導和汛后防疫宣教;組織選調生為臨時安置點的學生開展學習輔導,邀請互助縣公益電影放映隊組織文娛活動……一系列溫情舉措細致入微,點滴關懷匯聚暖流,有效穩定了群眾情緒,讓“臨時家園”充滿溫情。
據悉,流水溝村地處地質災害易發區,每逢強降水或雷暴大風天氣,都可能發生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為保障村民生命財產安全,紅崖子溝鄉已連續三年組織該村群眾外出避險。
“今年可能是流水溝村民最后一次避險轉移了,今年十月,村民就能住進安置小區了。”林夢曦指著安置點前的新房,和大家一起憧憬著未來村民搬新家、住新房的幸福生活。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