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青海經濟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青海德令哈:鹽堿地長出“聚寶盆”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走進海西”系列報道之四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咸文靜 殷之皓
發布時間:2024-07-28 07:17:21
編輯:李娜

昔日“農業荒漠”變身“生態糧倉”。奔盛草業供圖

  7月24日,幾日陰雨過后,天氣晴朗。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尕海鎮陶哈村,青海奔盛草業有限公司的萬畝飼草基地一片生機。道路另一側,未被改良的戈壁灘仍舊保持著最初的模樣。

  咫尺之隔,兩重天地!

  從戈壁荒灘到飼草基地,過去與現在,保守與創新,在這里碰撞。

  這個鮮活的對比,是當地鹽堿地改良的一個縮影。

  山川之變,來自思想指引。

  在鹽堿地改良這曲關于特色農業的樂章里,大背景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主旋律是德令哈探索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激昂變奏。

  一切探索總會立足實際。

  在地域環境的橫軸上,德令哈宜耕土地后備資源以其他草地為主,但土壤均存在不同程度鹽堿化;在自身發展的縱軸上,從2019年的初步探索到2022年小有所得,再到2023年的形成經驗,一種立足自身的創新讓德令哈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探索和實踐中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要立足德令哈鹽堿地多、開發潛力大的實際,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加大鹽堿地改造提升力度;才能更加清晰地把握,要加強適宜鹽堿地作物品種開發推廣,有效拓展適宜作物播種面積,積極發展深加工,有效提高鹽堿地利用水平。

  回看德令哈,在這片“金色世界”,昔日貧瘠、生態脆弱的鹽堿地,正在轉型為高效、綠色生態的“聚寶盆”。

  作為可以改造利用的非傳統耕地資源,鹽堿地是糧食增產的潛在糧倉。盡管海西州在全省率先啟動鹽堿地改良試點,但德令哈改良鹽堿地所面臨的挑戰錯綜復雜。

  這是一個嚴峻的事實: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基礎。德令哈耕地面積21.6萬畝(14400公頃),但耕地資源“家底”并不厚實,耕地質量不高,地力較差,可持續利用和保護的任務艱巨。

  這是一種轉型發展的需求:發展畜牧,飼草先行。畜產品的發展離不開飼草產業的發展,抓好飼草產業是實現高原特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也是德令哈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基礎產業。

  但挑戰不止于此。

  相比其他地區,德令哈所處的柴達木盆地位于內陸干旱荒漠地帶,主要以沼澤鹽土、草甸鹽土和殘積鹽土為主,由于土壤pH值高,堿化度高,物理性質惡劣,養分有效性低,鹽堿空間差異顯著,進行大面積改良和利用尤為困難。經過鹽堿地專項普查,德令哈從土壤質地、鹽漬化程度、年降水量和灌溉條件等因素分析鹽堿荒(草)地開發潛力,梳理鹽堿地16.7萬畝(11133.33公頃)。

  “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在德令哈想要改良鹽堿地,既需要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還得有打持久戰的準備,并不是今年改良了明年就不用管,得一年接著一年干。”德令哈市農牧局農牧業發展辦公室主任許紹全說。

  以尕海鎮陶哈村和努爾村土地開發項目為例,德令哈市引進社會資本開展耕地占補平衡項目建設,有效增加耕地面積3萬畝(2000公頃),但受制于土壤質量,前期種植效果并不明顯。

  向鹽堿地要效益,德令哈如何一步步喚醒這“沉睡”的資源?

  鹽堿地改良是個世界性難題。

  2019年,青海奔盛草業有限公司落地德令哈,準備大展拳腳的鮑奎在尕海鎮和蓄集鄉承包了1.6萬畝(1066.67公頃)地開始種草。誰知道,這1萬6千畝(1066.67公頃)荒灘,1萬畝(666.67公頃)都是重度鹽堿地,種下的種子顆粒無收;剩下那6千畝(400公頃),算是中度鹽堿地,收成也不咋樣。

  “別說種草了,就連表層的土,一刮大風都能吹跑了!”說話間俯身撥開草叢,水珠輕輕抖落,沁潤曾經荒蕪的土地。最初種植時的情景,再次浮現在鮑奎眼前。

  危機,打開了思想解放的大門;創新,指向產業發展的最關鍵環節——鹽堿地改良。

  種植飼草——禾豆混播、保護播種種植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智能節水灌溉系統、北斗衛星導航……一項項創新技術的應用,奔盛草業初步構建了以“科研試驗基地+示范展示基地+基層農技推廣站點+新型經營主體模式”為范例的“兩地一站一體”和“產學研推結合”協同推廣機制,主要種植的燕麥、苜蓿等糧飼兼用作物,面積達6.6萬畝(4400公頃)以上,鹽堿地改良總體效果較為顯著。

  種植谷子——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對于引種的23個谷子、19個糜子品種,采用大田栽培通用技術,田間管理均按常規方法。比較各品種間在當地栽培生育期、成熟度、株高、生物學產量(鮮重)等基礎數據,研究種植飼用和兼用生產方式,為新品種推廣提供科學依據,加大良種推廣力度。

  種植蕨麻——青海民族大學從68份蕨麻種質資源中篩選出63份高耐鹽堿資源,將其種植在尕海鎮、蓄集鄉等部分重度鹽堿地區。從種植效果來看,蕨麻成活率達92%以上,生長狀況良好,這意味著我國首次實現重度鹽堿地成功種植蕨麻!

  科技賦能,讓德令哈鹽堿地改良工作進入新的階段:1公頃、10公頃、100公頃、1000公頃……一片片的戈壁灘在摸索中邁向生機勃勃。

  在許紹全看來,走自己的路,談何容易。

  每一步創新,都離不開攜手并進。秉承邊研究、邊改良、邊實踐、邊推廣的理念,及時與青海省畜牧獸醫科學院、青海省農林科學院土肥所等科研單位,有序開展鹽堿地改良實驗與實踐。

  每一次突破,都離不開國家支持。農業農村部企業重點實驗室(西北耕地保育與邊際土地改良重點實驗室)和重大科技專項(柴達木盆地鹽堿地改良與飼草高效栽培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示范)的成功申報,成為破解“卡脖子”問題的有力抓手。

  每一項決策,都離不開通力合作。通過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簽訂以科研合作、成果轉化、科技創新、人才培訓等為主要內容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合作帶來多贏。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多管齊下,以前“干時硬邦邦的,澆水后白花花的,種一茬賠一茬”的鹽堿地被激活,“沉睡”的生命力再次得以體現。

  從實踐看,開展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對促進農業生產提質、擴容、增效,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幾年來,德令哈通過實施鹽堿地改良工程,將相對條件好,提升難度小,增產潛力空間大的鹽堿地改造為‘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鹽能降’的良田。”正如許主任說的那樣,這背后的困難與挑戰不僅讓德令哈收獲了彌足珍貴的經驗,形成了一系列規律性認識,也讓其為全州乃至全省鹽堿地改造改良提供了示范樣板。

  懷頭他拉鎮懷圖村集體耕地鹽堿改良地塊面積2100畝(140公頃),為新開墾耕地,土壤鹽分含量較高。一邊打井取水進行漫灌洗鹽、建設1.5米深排堿溝進行排堿排鹽;一邊種植耐鹽堿作物燕麥和苜蓿套種。依靠物理改良和生物改良相結合的方法,通過連續三年種植,大田鹽堿明顯降低,種植作物產量逐年提高。

  還是在奔盛草業。4500畝(300公頃)地,原生鹽漬化較重。秋天深翻30厘米進行曬垡,春天干土層完成燕麥播種,播種深度為3至5厘米,播種后及時采用指針式噴灌機進行淋灌,灌溉深度為10至15厘米左右,保持耕層濕度,避免地下深層水分攜鹽上升,有效阻斷鹽分上移。這種指針式噴灌、增施調理型有機肥和種植耐鹽堿作物燕麥相結合的方法,讓出苗率明顯增高,出苗后保苗較好。

  “就像在努爾村,我們通過科學改良土壤、推進適土適種、引進優質品種等措施,改變傳統大水漫灌模式,全面推廣水肥一體節水灌溉,全過程機械化種植、收割,不僅畝均產量逐年增長,而且在保證灌溉效率的前提下,大大節約了水資源,以往白茫茫的戈壁變為如今風吹麥浪的宜人景象。”德令哈市自然資源局耕地保護室主任張繼德說。

  新發展離不開科學合理的技術路徑,新局面離不開因地制宜的治理模式。

  幾年奮斗與探索,充分證明德令哈構建的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是完全正確的,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新要求,順應了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的新趨勢,也順應了人民群眾的新期待。

  這是一種令人振奮的趨勢。數據顯示,德令哈市挖潛耕地后備資源,積極組織開展耕地占補平衡項目建設工作,有效增加耕地總量。2016年至今,德令哈市通過實施耕地占補平衡項目共增加耕地面積近12萬畝(8000公頃)。目前,德令哈市耕地播種面積較“十三五”末新增14.62萬畝(9746.67公頃),達到34.62萬畝( 23080公頃),種植業產值達到10億元以上。

  “今年青稞畝產能達到200公斤!”四年前,家住柯魯柯鎮連湖村的王生強在畜集鄉流轉了近7000畝( 466.67公頃)土地。雖然有十幾年經營種植合作社的經驗,但這片戈壁灘還是給了他一個下馬威。澆水、平地,整整兩年后才有了起色。

  “鹽堿地改良確實是個技術活,比我想象中困難多了。去年80%的苗子都活了下來,一畝地能產五六十公斤。按照現在這個長勢,今年有盼頭!”

  陶哈村是傳統牧業村,全村121戶中80戶左右養殖牛羊。雖然有162萬畝(108000公頃)草場,但以戈壁灘居多。

  “奔盛草業流轉的不少土地都是我們村的。通過改良,那片戈壁灘已經成了飼草基地。這對村里的發展有不少影響,就拿養殖業來說,村里養殖戶購買飼草時,無論青干草還是青貯草,價格都有優惠。”尕海鎮陶哈村第一書記胡斯楞說。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可以說,推進生態產業化既是推進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必要舉措,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路徑的現實體現。

  “堅決守住耕地16.72萬畝(11146.67公頃)、永久基本農田15.79萬畝(10526.6667公頃)紅線,探索開展鹽堿地綜合治理,全力提升耕地質量。”重點工作擦亮了德令哈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也勾畫了一幅“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生態畫卷。

  國土“三調”結果顯示,全國鹽堿地共有1.15億畝(7666666.67公頃),分布在新疆、青海、內蒙古、寧夏等地的以硫酸鹽—氯化物為主的鹽堿地,占全國鹽堿地的96.1%;

  據初步調查,海西州現有未開發鹽堿地4386.25萬畝(2924166.67公頃)。作為青海省乃至全國重要的鹽堿地資源區,具有很好的開發利用潛力。

  在過去很長時期內,鹽堿地上留下的只是人們將其變成“豐產田”的想象。幾十年后的今天,“碧波蕩漾”的萬畝飼草基地與首次在重度鹽堿地成功種植出的蕨麻、層層篩選出的谷子一起,構成了德令哈生態產業化的探索圖景,徹底改變了人們對鹽堿戈壁荒灘“風吹石頭跑,遍地不長草”的傳統印象。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新的征程再次開啟。

  當10萬畝(6666.67公頃)飼草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加快建設,當飼草種植、牦牛養殖、農畜產品生產加工、糞肥還田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逐步形成,當“草業公司+飼草基地+牦牛養殖基地(場)+牛羊肉及飼草加工+有機肥加工+合作社+農牧戶”草畜一體化全產業鏈開始打造……沿著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發展道路,我們堅信——在鹽堿地改良的征途上,德令哈有能力也有信心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推薦閱讀
陳剛:因地制宜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
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陳剛主持
青海組織蔬菜企業與廣東供港蔬菜銷售大戶“相親”
青海省河南縣成立70年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斐然
青海省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啟動防汛四級應急響應
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大"揭榜掛帥"項目招標公告
海東:青海最大"供港澳"蔬菜基地豆苗采摘外運
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成立70周年新聞發布會召開
24H熱點
青海對5起典型案例追責問責推動生態環保問題整改
青海18部門聯合行動為中小微企業服務
我省首家環球跨境購線下體驗店開業
“高原味道”誘人 青海土特產走俏
【錨定現代化 改革再深化】聚力賦能,民營經濟向“...
十項措施促進全省肉牛(牦牛)產業健康發展
青海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效能助力小微企業和“三農...
2024年全省“青親U惠市州行”暨海北州消費促進活動...
海東:青海最大“供港澳”蔬菜基地豆苗采摘外運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授人以...
熱點圖片
聚力賦能,民營經濟向“新”“質”遠
聚力賦能,民營經濟...
“高原味道”誘人 青海土特產走俏
“高原味道”誘人 青...
“夏都樞紐”中的紅色傳承
“夏都樞紐”中的紅...
西寧市人才夜市開市70家企業進場攬才
西寧市人才夜市開市7...
都蘭縣第七屆生態文化旅游季開幕
都蘭縣第七屆生態文...
授人以“魚”能致富——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一線報道之五
授人以“魚”能致富...
美了環境 富了鄉親
美了環境 富了鄉親
大批游客紛至沓來 門源站迎客流高峰
大批游客紛至沓來 門...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青海德令哈:鹽堿地長出“聚寶盆”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走進海西”系列報道之四

青海日報
2024-07-28 07:17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青海德令哈:鹽堿地長出“聚寶盆”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走進海西”系列報道之四

青海日報
2024-07-28 07:17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青海德令哈:鹽堿地長出“聚寶盆”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走進海西”系列報道之四

  • 2024-07-28 07:17:21
  • 來源:青海日報

昔日“農業荒漠”變身“生態糧倉”。奔盛草業供圖

  7月24日,幾日陰雨過后,天氣晴朗。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尕海鎮陶哈村,青海奔盛草業有限公司的萬畝飼草基地一片生機。道路另一側,未被改良的戈壁灘仍舊保持著最初的模樣。

  咫尺之隔,兩重天地!

  從戈壁荒灘到飼草基地,過去與現在,保守與創新,在這里碰撞。

  這個鮮活的對比,是當地鹽堿地改良的一個縮影。

  山川之變,來自思想指引。

  在鹽堿地改良這曲關于特色農業的樂章里,大背景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主旋律是德令哈探索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激昂變奏。

  一切探索總會立足實際。

  在地域環境的橫軸上,德令哈宜耕土地后備資源以其他草地為主,但土壤均存在不同程度鹽堿化;在自身發展的縱軸上,從2019年的初步探索到2022年小有所得,再到2023年的形成經驗,一種立足自身的創新讓德令哈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探索和實踐中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要立足德令哈鹽堿地多、開發潛力大的實際,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加大鹽堿地改造提升力度;才能更加清晰地把握,要加強適宜鹽堿地作物品種開發推廣,有效拓展適宜作物播種面積,積極發展深加工,有效提高鹽堿地利用水平。

  回看德令哈,在這片“金色世界”,昔日貧瘠、生態脆弱的鹽堿地,正在轉型為高效、綠色生態的“聚寶盆”。

  作為可以改造利用的非傳統耕地資源,鹽堿地是糧食增產的潛在糧倉。盡管海西州在全省率先啟動鹽堿地改良試點,但德令哈改良鹽堿地所面臨的挑戰錯綜復雜。

  這是一個嚴峻的事實: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基礎。德令哈耕地面積21.6萬畝(14400公頃),但耕地資源“家底”并不厚實,耕地質量不高,地力較差,可持續利用和保護的任務艱巨。

  這是一種轉型發展的需求:發展畜牧,飼草先行。畜產品的發展離不開飼草產業的發展,抓好飼草產業是實現高原特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也是德令哈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基礎產業。

  但挑戰不止于此。

  相比其他地區,德令哈所處的柴達木盆地位于內陸干旱荒漠地帶,主要以沼澤鹽土、草甸鹽土和殘積鹽土為主,由于土壤pH值高,堿化度高,物理性質惡劣,養分有效性低,鹽堿空間差異顯著,進行大面積改良和利用尤為困難。經過鹽堿地專項普查,德令哈從土壤質地、鹽漬化程度、年降水量和灌溉條件等因素分析鹽堿荒(草)地開發潛力,梳理鹽堿地16.7萬畝(11133.33公頃)。

  “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在德令哈想要改良鹽堿地,既需要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還得有打持久戰的準備,并不是今年改良了明年就不用管,得一年接著一年干。”德令哈市農牧局農牧業發展辦公室主任許紹全說。

  以尕海鎮陶哈村和努爾村土地開發項目為例,德令哈市引進社會資本開展耕地占補平衡項目建設,有效增加耕地面積3萬畝(2000公頃),但受制于土壤質量,前期種植效果并不明顯。

  向鹽堿地要效益,德令哈如何一步步喚醒這“沉睡”的資源?

  鹽堿地改良是個世界性難題。

  2019年,青海奔盛草業有限公司落地德令哈,準備大展拳腳的鮑奎在尕海鎮和蓄集鄉承包了1.6萬畝(1066.67公頃)地開始種草。誰知道,這1萬6千畝(1066.67公頃)荒灘,1萬畝(666.67公頃)都是重度鹽堿地,種下的種子顆粒無收;剩下那6千畝(400公頃),算是中度鹽堿地,收成也不咋樣。

  “別說種草了,就連表層的土,一刮大風都能吹跑了!”說話間俯身撥開草叢,水珠輕輕抖落,沁潤曾經荒蕪的土地。最初種植時的情景,再次浮現在鮑奎眼前。

  危機,打開了思想解放的大門;創新,指向產業發展的最關鍵環節——鹽堿地改良。

  種植飼草——禾豆混播、保護播種種植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智能節水灌溉系統、北斗衛星導航……一項項創新技術的應用,奔盛草業初步構建了以“科研試驗基地+示范展示基地+基層農技推廣站點+新型經營主體模式”為范例的“兩地一站一體”和“產學研推結合”協同推廣機制,主要種植的燕麥、苜蓿等糧飼兼用作物,面積達6.6萬畝(4400公頃)以上,鹽堿地改良總體效果較為顯著。

  種植谷子——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對于引種的23個谷子、19個糜子品種,采用大田栽培通用技術,田間管理均按常規方法。比較各品種間在當地栽培生育期、成熟度、株高、生物學產量(鮮重)等基礎數據,研究種植飼用和兼用生產方式,為新品種推廣提供科學依據,加大良種推廣力度。

  種植蕨麻——青海民族大學從68份蕨麻種質資源中篩選出63份高耐鹽堿資源,將其種植在尕海鎮、蓄集鄉等部分重度鹽堿地區。從種植效果來看,蕨麻成活率達92%以上,生長狀況良好,這意味著我國首次實現重度鹽堿地成功種植蕨麻!

  科技賦能,讓德令哈鹽堿地改良工作進入新的階段:1公頃、10公頃、100公頃、1000公頃……一片片的戈壁灘在摸索中邁向生機勃勃。

  在許紹全看來,走自己的路,談何容易。

  每一步創新,都離不開攜手并進。秉承邊研究、邊改良、邊實踐、邊推廣的理念,及時與青海省畜牧獸醫科學院、青海省農林科學院土肥所等科研單位,有序開展鹽堿地改良實驗與實踐。

  每一次突破,都離不開國家支持。農業農村部企業重點實驗室(西北耕地保育與邊際土地改良重點實驗室)和重大科技專項(柴達木盆地鹽堿地改良與飼草高效栽培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示范)的成功申報,成為破解“卡脖子”問題的有力抓手。

  每一項決策,都離不開通力合作。通過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簽訂以科研合作、成果轉化、科技創新、人才培訓等為主要內容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合作帶來多贏。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多管齊下,以前“干時硬邦邦的,澆水后白花花的,種一茬賠一茬”的鹽堿地被激活,“沉睡”的生命力再次得以體現。

  從實踐看,開展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對促進農業生產提質、擴容、增效,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幾年來,德令哈通過實施鹽堿地改良工程,將相對條件好,提升難度小,增產潛力空間大的鹽堿地改造為‘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鹽能降’的良田。”正如許主任說的那樣,這背后的困難與挑戰不僅讓德令哈收獲了彌足珍貴的經驗,形成了一系列規律性認識,也讓其為全州乃至全省鹽堿地改造改良提供了示范樣板。

  懷頭他拉鎮懷圖村集體耕地鹽堿改良地塊面積2100畝(140公頃),為新開墾耕地,土壤鹽分含量較高。一邊打井取水進行漫灌洗鹽、建設1.5米深排堿溝進行排堿排鹽;一邊種植耐鹽堿作物燕麥和苜蓿套種。依靠物理改良和生物改良相結合的方法,通過連續三年種植,大田鹽堿明顯降低,種植作物產量逐年提高。

  還是在奔盛草業。4500畝(300公頃)地,原生鹽漬化較重。秋天深翻30厘米進行曬垡,春天干土層完成燕麥播種,播種深度為3至5厘米,播種后及時采用指針式噴灌機進行淋灌,灌溉深度為10至15厘米左右,保持耕層濕度,避免地下深層水分攜鹽上升,有效阻斷鹽分上移。這種指針式噴灌、增施調理型有機肥和種植耐鹽堿作物燕麥相結合的方法,讓出苗率明顯增高,出苗后保苗較好。

  “就像在努爾村,我們通過科學改良土壤、推進適土適種、引進優質品種等措施,改變傳統大水漫灌模式,全面推廣水肥一體節水灌溉,全過程機械化種植、收割,不僅畝均產量逐年增長,而且在保證灌溉效率的前提下,大大節約了水資源,以往白茫茫的戈壁變為如今風吹麥浪的宜人景象。”德令哈市自然資源局耕地保護室主任張繼德說。

  新發展離不開科學合理的技術路徑,新局面離不開因地制宜的治理模式。

  幾年奮斗與探索,充分證明德令哈構建的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是完全正確的,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新要求,順應了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的新趨勢,也順應了人民群眾的新期待。

  這是一種令人振奮的趨勢。數據顯示,德令哈市挖潛耕地后備資源,積極組織開展耕地占補平衡項目建設工作,有效增加耕地總量。2016年至今,德令哈市通過實施耕地占補平衡項目共增加耕地面積近12萬畝(8000公頃)。目前,德令哈市耕地播種面積較“十三五”末新增14.62萬畝(9746.67公頃),達到34.62萬畝( 23080公頃),種植業產值達到10億元以上。

  “今年青稞畝產能達到200公斤!”四年前,家住柯魯柯鎮連湖村的王生強在畜集鄉流轉了近7000畝( 466.67公頃)土地。雖然有十幾年經營種植合作社的經驗,但這片戈壁灘還是給了他一個下馬威。澆水、平地,整整兩年后才有了起色。

  “鹽堿地改良確實是個技術活,比我想象中困難多了。去年80%的苗子都活了下來,一畝地能產五六十公斤。按照現在這個長勢,今年有盼頭!”

  陶哈村是傳統牧業村,全村121戶中80戶左右養殖牛羊。雖然有162萬畝(108000公頃)草場,但以戈壁灘居多。

  “奔盛草業流轉的不少土地都是我們村的。通過改良,那片戈壁灘已經成了飼草基地。這對村里的發展有不少影響,就拿養殖業來說,村里養殖戶購買飼草時,無論青干草還是青貯草,價格都有優惠。”尕海鎮陶哈村第一書記胡斯楞說。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可以說,推進生態產業化既是推進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必要舉措,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路徑的現實體現。

  “堅決守住耕地16.72萬畝(11146.67公頃)、永久基本農田15.79萬畝(10526.6667公頃)紅線,探索開展鹽堿地綜合治理,全力提升耕地質量。”重點工作擦亮了德令哈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也勾畫了一幅“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生態畫卷。

  國土“三調”結果顯示,全國鹽堿地共有1.15億畝(7666666.67公頃),分布在新疆、青海、內蒙古、寧夏等地的以硫酸鹽—氯化物為主的鹽堿地,占全國鹽堿地的96.1%;

  據初步調查,海西州現有未開發鹽堿地4386.25萬畝(2924166.67公頃)。作為青海省乃至全國重要的鹽堿地資源區,具有很好的開發利用潛力。

  在過去很長時期內,鹽堿地上留下的只是人們將其變成“豐產田”的想象。幾十年后的今天,“碧波蕩漾”的萬畝飼草基地與首次在重度鹽堿地成功種植出的蕨麻、層層篩選出的谷子一起,構成了德令哈生態產業化的探索圖景,徹底改變了人們對鹽堿戈壁荒灘“風吹石頭跑,遍地不長草”的傳統印象。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新的征程再次開啟。

  當10萬畝(6666.67公頃)飼草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加快建設,當飼草種植、牦牛養殖、農畜產品生產加工、糞肥還田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逐步形成,當“草業公司+飼草基地+牦牛養殖基地(場)+牛羊肉及飼草加工+有機肥加工+合作社+農牧戶”草畜一體化全產業鏈開始打造……沿著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發展道路,我們堅信——在鹽堿地改良的征途上,德令哈有能力也有信心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作者 咸文靜 殷之皓
編輯:李娜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不卡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香港三级欧美国产精品|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久久99| 国产xxxx视频在线观看| 91精品视频在线|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国产剧果冻传媒星空在线| 一本色道久久88加勒比—综合| 正在播放黑人巨大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18成人片黄网站www|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99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 日本艳鉧动漫1~6全集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成人片| 韩国特黄特色a大片免费| 思思99re热| 亚洲男女性高爱潮网站| 老少配老妇老熟女中文普通话|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 久久亚洲伊人中字综合精品| 真实国产乱子伦在线视频不卡| 国产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真实国产老熟女粗口对白| 国产你懂的视频| bt自拍另类综合欧美| 樱桃视频影院在线播放| 又黄又骚的网站| 69xxxx视频| 女人与禽牲交少妇|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 激情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视频下载| 一个人看的片免费高清大全| 樱桃视频高清免费观看在线播放 | 全部免费毛片在线| 蕾丝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在逃生游戏里挨c海棠小说| 久久综合给合综合久久| 欧美视频在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