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一頭藏羊“寄養”在村集體牧場,換來的是老人們餐桌上每周兩頓熱騰騰的羊肉湯;幾頭生豬由農戶代管,不僅讓村集體增收,更讓“幸福食堂”的食材實現自給自足。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寄養家禽家畜”這一創新模式,正悄然改變著村級“幸福食堂”的運營邏輯,也讓基層治理的“幸福底色”愈發鮮亮。
走進祁連縣扎麻什鄉河東村的集體牧場,看著牧場里的繁榮景象,河東村黨支部書記多杰昂旦不禁喜上眉梢。“生豬由農戶代養,村集體提供飼料和技術支持,出欄后食堂留用一半,另一半銷售增收。今年光是豬肉就能省下8000元采購費!”多杰昂旦說。
這種“寄養代管”模式,如今已在祁連縣7個鄉鎮鋪開。阿柔鄉草大坂村將3頭藏羊交由牧戶輪值管護,羊肉直供食堂;峨堡鎮峨堡村利用閑置草場養殖藏羊3只,每周為老人加餐一次;八寶鎮黃藏寺村發動村民養殖牦牛,牛肉自給率達60%。
“過去食堂靠撥款,現在靠自產。”目前祁連縣45個村通過養殖種植,年均節約食材成本超10萬元。
普洛是默勒鎮海浪村一社的一位老人,子女都在外地工作,獨自生活的他,吃飯一直是個難題。“自從村里的‘幸福食堂’開了以后,每天都能吃到可口的飯菜!”普洛端起一碗羊肉湯邊吃邊笑著說:“現在每周有一頓羊肉湯,不方便出門的時候還有志愿者送上門嘞。”
“幸福食堂”的升級,不僅是食材的豐富,更是服務的精細化。祁連縣各村推出“一葷兩素一湯”標準餐,藏羊、牦牛肉等特色菜品輪流供應;各村嚴格把關食材質量,建立“從牧場到餐桌”全程追溯體系;針對老人行動不便的問題,默勒鎮瓦日尕村黨員志愿者還組成“送餐騎兵”,全覆蓋獨居老人。
“寄養經濟”不僅讓村集體“活”起來,更讓村民“動”起來。
“過去是干部干、群眾看,現在是大家一起干!”扎麻什鄉黨委書記袁業飛表示,通過“幸福食堂”項目,村民參與村級事務的積極性顯著提高,基層治理從“獨角戲”變成“大合唱”。
從“等靠要”到“自給自足”,從“單一供餐”到“多元服務”,祁連縣用“寄養經濟”這把鑰匙,打開了村級“幸福食堂”的升級之路,更解鎖了鄉村振興的“共富密碼”。在這里,每一頓熱飯的背后,都是村集體經濟的蓬勃脈動,更是基層治理的溫度與智慧。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