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過去,一周至少要來鎮里兩三趟,不是開會就是取文件。現在一個月都來不了一次,我們終于能騰出時間走村入戶,幫群眾辦實事了。”5月7日,在海東市平安區三合鎮,邦業隆村黨支部書記祁玉云分享了基層減負帶來的直觀變化。
這份變化,源于扎實有力的舉措。三合鎮黨委、政府創新推行會議合并套開機制,精簡冗余流程,讓基層干部得以“輕裝上陣”,將更多時間、資源投入到服務群眾中。今年,將安全生產、項目建設等多項議題整合為一場會議。
“以前動員會、安全部署會、總結會一個接一個,時間全耗在開會上了。現在有了空閑,我能和村民一起義務植樹,大家的關系也更親近了。”祁玉云感慨:“從‘跑部門’轉向‘跑家門’,群眾滿意,我們干得也更有勁頭!”
基層減負帶來的不僅是工作節奏的轉變,更激發了干部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在三合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內,大學生黨支部書記祁之菊正耐心地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機:“叔叔阿姨,把這個功能設成桌面快捷鍵,以后做生存認證就方便多了。”56歲的村民王孝蓮邊學邊笑:“原來手機有這么多實用功能,沒人手把手教,我們根本摸不著門道!”
“過去一提數字化,就想到數不清的微信群、填不完的報表。”三合鎮黨委秘書仁措卓瑪坦言,“現在通過精簡表格填報、臺賬管理,我們終于能騰出精力,幫村民跨越數字鴻溝,真正享受數字化便利。”
隨著基層減負工作的扎實推進,數據壁壘逐步打破,基層治理效能顯著提升。鎮機關干部每周能抽出2到3天駐村調研,對村情民意的掌握更加深入。仁措卓瑪在走訪4個村的安置小區時,發現部分聲控燈損壞,及時協調物業完成維修;寺臺村聯點干部注意到村內道路狹窄影響農機通行,迅速溝通有關部門推進道路拓寬工程。
“以前一周迎檢四五次,滿腦子都是準備材料,哪有時間解決群眾實際困難?”西崖頭村黨支部書記嚴春喜感嘆道。如今,迎檢頻次大幅減少,干部走訪明顯增多。中央持續推進基層減負,讓三合鎮27名在職黨員得以投身環境衛生整治、安全隱患排查等工作,累計整改隱患20余處,切實解決了一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當下,基層減負已成為提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抓手。這一過程既要大刀闊斧精簡形式主義“虛功”,也要精雕細琢做好服務賦能“加法”。在“加減之間”,三合鎮探索出基層治理的新路徑:鄉村振興考核不再“唯資料論”,轉而聚焦產業項目實效與群眾口碑;助老送餐、幫辦代辦、反詐宣傳等志愿服務日益豐富,贏得村民連連稱贊。
“減負、賦能、增效”正重塑基層治理生態。通過整合信息平臺、打通數據共享渠道,三合鎮告別“多頭填報、重復勞動”的舊模式,推動干部主動上門服務。“走出辦公室,扎進群眾中,工作的價值感更實在了!”基層干部們的心聲,折射出減負改革為基層治理注入的強勁動能。這場關乎效能與民生的深刻變革,正讓基層干部輕裝上陣,在服務群眾的實踐中書寫新篇章。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