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夏日的青海,河湖清澈,草木蔥蘢。在第15個“中國旅游日”暨2025青海文化旅游節期間,從祁連南麓到唐蕃古道,從柴達木盆地到河湟之濱,一場場充滿民族風情、生態韻味與創新活力的文旅盛宴火熱上演,讓每一寸土地都成為游客的驚喜發現地。
生態與人文的雙向奔赴
在青海湖的碧波之畔,一場跨越南北兩岸的文旅活動展開。5月18日,海北州以“相約夢幻海北·暢游五彩福地”為主題的2025年“5·19中國旅游日”海北州分會場活動拉開帷幕,從金沙灣景區“人進沙退”的綠色奇跡,到原空軍地空導彈獨立十二營舊址的紅色記憶,海北州以“生態+紅色”雙主線,勾勒出青海湖北岸的獨特魅力。
當視線隨湖光向南延伸,海南州黑馬河鎮的熱場早已就緒。100余名來自“蘇川陜甘寧青”的文旅從業者,在青海湖南岸的藏族歌舞中,感受著壯美秀麗的青海湖南岸風光、充滿歷史韻味的宗日文化旅游景區、鬼斧神工的石藏丹霞景區。陜西旅行社代表樊先生難掩激動:“此前對海南州文旅資源了解有限,親臨現場才被這里的自然風光與文化底蘊深深震撼。廣袤草原、湛藍湖泊,加上獨特的藏族文化,極具開發成特色旅游線路的潛力,我堅信會深受游客青睞。回去就和團隊商議,將海南州列為重點推廣的旅游目的地。”
科技與自然的跨界對話
在玉樹州,“一部手機游玉樹”智慧平臺成為“中國旅游日”當天的焦點。借助AR景區導覽功能,大家即可開啟一場時空對話,唐蕃古道在眼前“復活”,掃描結古寺等景點即可觀看3D模型與歷史場景動畫。非遺市集上,40余家企業展銷藏族堆繡、牦牛皮雕等產品,傳承人現場演示“立體繡”技法,吸引游客駐足體驗。活動發放2000余份文明旅游與禁塑減廢倡議書,同步發布益曲卡古建民俗游等特色線路,推動“攝影+登山+康養”主題旅游走向大眾。
“砰”發令槍響起,100名騎手如離弦之箭,開啟了穿越湖泊、戈壁、草原的15.6公里騎行之旅。5月19日海西州在德令哈市舉辦“祖國聚寶盆·神奇柴達木”主題活動,最具看點的是100名騎手參與的山地自行車賽。
從玉樹州的“智慧文旅”到海西州的“動感文旅”,青海西部的南北兩翼,正以科技與運動為雙引擎,驅動著“山宗水源”的文旅敘事向縱深發展。當結古寺的AR導覽帶領游客“觸摸”歷史,當柴達木的山地自行車賽引領游客“征服”自然,帶給大家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體驗,在青海,每一種抵達,都有新發現。
非遺與旅游的深度融合
在河湟谷地的夏日微風中,一場關于“傳統活化”的接力正在上演。當海東互助土族故土園的《河湟花兒香》歌聲漸歇,身著七彩花袖衫的土族阿姑們剛將最后一杯青稞酒遞給游客,大通縣康樂山莊的非遺文創展便已拉開帷幕——從互助的“動態民俗秀”到大通的“靜態文化展”,青海東部的文化脈絡,正以“可體驗、可觸摸、可帶走”的多元形態,向游客展開。
互助土族故土園的啟動儀式現場,木輪高架上,勇敢的年輕人倒立翻轉,彩綢在藍天下劃出弧線,引得圍觀人群驚呼不斷。
從互助向北20公里,大通縣康樂山莊的非遺文創展正流淌著另一種時光韻律。60多件非遺產品集中亮相,從精美的刺繡、剪紙等傳統手工藝品,到充滿創意的文創服飾、家居裝飾等非遺衍生品,每一件展品都承載著大通縣深厚的文化底蘊,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和民族團結的生動景象。當少數民族模特身著剪紙服飾走上T臺,裙擺上的“鹿鶴同春”紋樣隨步伐起伏,游客們爭相在鏡頭前定格“非遺穿搭”,轉身又被非遺美食區的香氣吸引——酥脆的饃皮上印著“福”字花紋,咬開后麥香混合著青稞的清甜,搭配青海老酸奶,正是最地道的河湟味道。
從海北到海南,從玉樹到海西,從互助到大通,2025青海文化旅游節以“一地一特色”的多元場景,勾勒出“山宗水源·大美青海”的文旅畫卷。當游客踏上這片土地,既能在青海湖的碧波中感受生態之美,也能在青繡的針腳間觸摸文化肌理,更能在科技導覽中解鎖高原新玩法……青海正以獨特魅力迎接每一位游客來感受大美青海。
(來源:西寧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