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五月的青海,晚風裹挾著草木清香。隨著西寧市新寧廣場的燈光次第亮起,一場關于光影與文旅的盛宴拉開帷幕。
作為2025青海文化旅游節的重要單元,5月18日至25日,“光影青海”影片展映活動,以八部兼具藝術性與觀賞性的影片,在市民聚集的公共空間描繪出“電影為筆、文旅著色”的生動圖景。

廣場夜話織就文旅畫卷
5月19日晚8時許,新寧廣場已聚滿期待的人群:帶著小馬扎的銀發老人、推著嬰兒車的年輕父母、背著書包的中小學生、滿眼新奇的外地游客……那邊,青海省博物館門前《讓歷史走出博物館——文成公主進藏》沉浸式演繹活動第二場剛剛圓滿結束,這邊,工作人員便開始熟練地調試著放映設備,白色幕布在晚風中點染出一片溫潤的光暈,光與影的奇妙世界一點點展開。
“聽說今晚在廣場上放電影,我特意帶孫子提前來占個好位置。”家住廣場附近的王福海大爺笑著告訴記者,“以前農村放露天電影,全村人搬著凳子圍在一起看,現在城市里也有這樣的活動,感覺又回到了小時候。”這種跨越代際的情感共鳴,正是露天電影獨特的魅力所在。
20時30分,電影《新神榜:楊戩》準時躍動在幕布之上。當影片中的神話場景與青海的現實地貌在觀眾腦海中重疊,仿佛電影中的楊戩和沉香在青海丹霞地貌劈山救母。影片中對東方美學的極致呈現,與青海“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的生態本底形成奇妙呼應。
露天影院周邊的文創和非遺產品攤位,印有“青繡”紋樣的帆布包、以雪豹為原型的毛絨玩具、青海熱門景點的冰箱貼……這些將青海元素結合的文旅產品,成為觀眾們記錄這場光影之旅的最佳紀念品。“看完電影再買個文創回去,感覺今天的旅游體驗特別完整。”四川游客張女士拿著剛買的文創產品說。

電影與文旅的雙向奔赴
此次展映的八部影片,風格雖各有千秋,卻都暗合“青海邏輯”。青;菝褶r牧區數字電影院線有限公司工作人員鮮桂才揭秘了選片思路:“我們以親子群體為核心,兼顧全年齡段觀眾。既有《新神榜:楊戩》這類彰顯東方美學神韻的動畫電影,與青海的神話傳說、壯美自然景觀相呼應;也收錄《送你一朵小紅花》《你好,李煥英》《飛馳人生》等現實題材佳作,為觀眾帶來多元情感觸動;更有《豬豬俠大電影·星際行動》《熊出沒·重啟未來》等深受兒童喜愛的動畫影片,實現寓教于樂;此外,還精心挑選《一個和四個》《青海·我們的國家公園》等聚焦青海本土生態與人文的紀實作品,讓觀眾透過銀幕,真切領略青海的風貌與故事。”
作為此次“光影青海”活動的主要參與方,青海惠民農牧區數字電影院線有限公司已是青海公益電影放映領域的“老將”,長期肩負著全省農牧區公益數字電影放映工作。據公司工作人員介紹,自國家公益電影“2131工程”(21世紀初實施的公益電影放映工程,旨在實現全國農村“一村一月一場電影”目標)落地實施,公司已實現青海全省4169個行政村公益電影放映全覆蓋,年放映量超五萬場,其中安多藏語影片年放映量達一萬場。從早期膠片機下鄉,到如今的數字化放映;從單一的鄉村放映,到與城市廣場文旅活動的深度融合,公司的發展歷程,正是青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迭代升級的生動縮影。
“我們始終堅持公益屬性,同時探索‘電影+’模式。”鮮桂才表示,“在此次放映活動中,我們深度融入文旅場景,將電影打造為文旅宣傳的有力載體,使其成為展示青海生態之美的窗口。”這種“公益為基、產業為翼”的策略,為電影與文旅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持續的發展路徑。
文化惠民的生動實踐
“以前覺得這種大型文旅活動是大城市的事,沒想到咱們西寧也能有這么有格調的活動。”在西寧工作的劉玉嵐女士和家人連續兩晚到場觀影,“吹著晚風看電影,旁邊就是文創產品、手工非遺還有青海美食的展示區,這種體驗我很喜歡。”她的感受道出了許多市民的心聲。當公共文化服務打破場館限制,融入城市生活空間,文化便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陽春白雪,而是觸手可及的民生福祉。
對于年長的觀眾而言,露天電影更承載著特殊的情感記憶。72歲的退休教師陳春生告訴記者:“20世紀70年代,我在村里教書時,最期待的就是放映隊來村里放電影。如今在廣場上看電影,想起當年帶著學生們搬凳子、掛幕布的場景,真是恍如隔世,感謝這樣的活動。”
“電影作為‘流動的文化符號’,具有強大的傳播力和滲透力。我覺得這個活動非常好,不僅提升了青海文旅品牌的曝光度,更探索出‘公共文化服務+產業推廣’的融合模式。”青海理工學院的李老師邊看電影邊對著記者感慨。
電影的光束照亮的不僅是幕布,更是人們對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從《雪豹和她的朋友們》《青海湖畔》等本土電影講述高原人文故事,到惠民公益電影的光束穿透城鄉街巷的暮色,青海以光影為筆,在建設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的征程中書寫著屬于自己的文旅篇章。
。▉碓矗呵嗪H請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