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至今,張波仍然清晰地記得2014年3月15日,這是他從加拿大完成博士后合作研究歸國的日子,帶著從全世界收集的被譽為“種子芯片”的種質資源,拒絕了內地的工作邀請,回到曾經培養他的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因為有一份割舍不下的感情,還有一心想服務于高原農業發展的志向。
從讀博士開始,張波便從事小麥研究。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肉蛋奶的需求日益增加,有著“禾草之王”之稱的燕麥,是發展畜牧業重要的飼料,也是營養價值極高的“雜糧之王”,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以基因組學為基礎的分子設計育種領域嚴重滯后,阻礙了產業發展。2016年,張波把研究方向轉向燕麥基因組與分子育種。
萬事開頭難。收集資源、爭取經費、搭建平臺、建立國際合作、組建團隊……一切都要從零開始。十年來,張波走遍青海燕麥種植的每個縣域,足跡遍及我國燕麥主產區。“北育南繁”的育種特點更是讓他成為“追著太陽跑的人”,十年來,每年要經受兩個“炎炎夏日”的烘烤。
至今他仍記得:“當時一份資源都沒有,就從世界各地收集資源,從起初的第1份到現在的3900余份,構建了青藏高原最大的燕麥種質資源庫。”張波介紹,分子育種就是通過種質資源的精準鑒定,挖掘有重要育種價值的基因模塊并組裝利用,定向培育具有目標性狀的新品種。種質資源精準鑒定的核心是功能基因的挖掘,從團隊挖掘的第一個抗病基因到后來的產量、品質基因,是一段極其艱辛的過程。
張波清楚記得,為了克隆第一個抗病基因PmNWIPB-1,團隊構建了15000個單株的遺傳群體,為了得到精準的表型數據,張波和團隊成員劉韜于2021年12月輾轉到云南省調查15000個單株的抗病表型并取樣。
張波回憶,為了確保DNA樣品及時、安全從云南運回實驗室,他們突破重重困難,自駕2200多公里,輾轉幾個省份,將樣品及時、安全運回實驗室,這為PmNWIPB-1的克隆和分子育種利用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也為抗白粉病新品種的分子選育奠定了基礎。
張波一直遵循一個原則,堅持科學問題來自生產實踐,從生產一線到實驗室再回到生產一線,服務生產,運用科技手段解決生產問題,讓研究成果真正服務于經濟發展、民生改善。這也是他作為博士生導師對于學生選題的基本要求。十年時間,張波和團隊攻克了很多難題,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
率先在我國建立從重要育種性狀基因解析到新基因分子設計利用和新品種定向選育的“分子育種體系”,育成攜帶目標基因的高產、抗病、耐鹽、高蛋白燕麥新品種(系);主持審定新品種8個,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61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項,登記省級成果5項,獲得省級科技進步獎1項。
如今,育成的“科燕”系列燕麥新品種,不僅為我國草牧業發展提供了不同用途的優質飼草新種源,也正逐漸成為我國邊際土地改良和利用的“新利器”。
為了讓國家科研經費“性價比”最高化,“科燕”系列燕麥品種除在青海種植外,還被推廣到我國燕麥種植的其他區域,從祖國版圖西邊的新疆到東邊的黑龍江、從北邊的呼倫貝爾到南邊的云南,從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黃河源頭到山東東營黃河入海口都有“科燕”系列品種的足跡。
對于張波而言,從事的燕麥基因組與分子育種,每天都充滿著新的挑戰,要解決新的問題,當遇到瓶頸時,他總能憑借自己的智慧化解,想方設法迎接挑戰。他的初衷,就是要把一系列育成的新品種推廣到祖國需要的每一寸土地。
盡管取得一些突破和成果,張波仍覺得工作只是剛剛開始,深度遠遠不夠。他說:“展望未來,要在既定研究框架基礎上,久久為功,繼續深入、系統地揭示已經發現的科學問題,用堅韌的毅力和創新精神,在未來十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把燕麥基因組及分子育種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