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 星期四 晴
“環青賽終于再次來到這里,我們期待了很久!”萬里晴空下,車手奮力沖過終點后,韓軍扶著自行車滿是感慨。這位自行車愛好者已在剛察縣工作生活多年,清楚記得,上一次環青賽途經剛察還是在2016年。九年的等待,終于在車輪與瀝青的摩擦聲中有了答案。
最初,在寫本屆賽事賽段賞析的時候,帶隊老師就曾提到過“時隔多年再至剛察”的角度,今天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更是讓這個主題豐滿起來。
線路如何設計?環青賽組委會相關工作人員給我們作了解答,賽事線路在保持競技性、觀賞性的同時,講求科學、嚴謹、靈活與可行性,經過前期的實地勘測,本屆賽事在路線設計上實現了平路、山地、丘陵等多種地形類別賽段的無縫銜接,轉場距離僅65公里。
而剛察被列為本屆賽事的其中一個起終點,背后還有一段有關路的故事。
比賽進行至約106公里后,車隊右拐行駛在尕小公路上,我們提前出發的隊伍也實地感受了這條公路。賽事組委會工作人員告訴我們,有了這條公路,從熱水至剛察,除了走315國道,還有另一條路可供靈活選擇,且距離相對減少,這也為把剛察縣作為其中一個賽段的起終點奠定了基礎。
曾經坑洼不平的鄉村道路,如今因為環青賽,在相關部門的大力平整和養護下,平坦通暢,成為連接熱水至剛察的重要通道,不僅縮短了距離,更拓寬了路線設計的可能性,并在首次應用中展現出魅力。
時隔九年,當車隊駛入剛察這片魚鳥天堂,我們接收到了這里的熱情洋溢,也感受到環青賽賽事線路的愈加科學與嚴謹。
央廣網記者張海東已跟進報道環青賽20余年,比賽的每一日,都能看到他手持相機認真記錄的模樣。每一年,對他來說,是與賽事的重逢,也是對賽事途經地的再次了解。
站在頒獎區,看著剛察縣職工文化廣場上熱鬧的氛圍,他說:“環青賽給了剛察一個看世界的平臺,這些年,這里的基礎建設愈加完善,縣城內涵愈加豐富,人們對于自行車運動多了一份理性的喜愛,并通過多種方式與賽事形成互動。”
我想,記者眼中的世界應是不斷流動的,持續更新的,透過這場賽事,青海的每一處魅力都得以持久展現。
連日來,青海天佑德車隊主教練吳生君時刻關注著車手們的競技狀態,并制定相應的技戰術。說起2016年,自己作為運動員參加比賽時的點滴和取得的榮譽,他的腦海中略有些模糊,但對于這些年的變化卻清晰可感。
他說:“路況越來越好,賽事的各項保障越來越給力,運動員的訓練體系也越來越科學,賽事對于帶動當地的自行車運動推廣普及也具有深刻意義。”
串起這些不同崗位的受訪者的話,我在想,賽事再至剛察,這不僅是賽事途經地的回歸,更是一場關于道路、發展與時間的對話。
環青賽像一條紐帶,將剛察的過去與現在緊密相連。九年前,這里的道路尚不完善,自行車運動也僅是少數人的熱愛;而今天,平坦的賽道、熱情的觀眾、完善的保障,無不訴說著剛察與時代同行的步伐。
正如湟魚洄游以執著完成生命壯舉,環青賽的車輪也在年復一年中丈量著青海大地的變遷。公路的延伸,讓賽事更加科學嚴謹;群眾的熱情,讓運動更具生命力;而基礎設施的完善,則讓這片土地與世界有了更深的對話。
。▉碓矗呵嗪H請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