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每到雨季,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威遠鎮小莊村村民王生秀的“心病”便如約而至——巷道里的污水漫溢,成了生活中一片驅不散的陰霾。而這不僅僅是王生秀一家的困擾,村級巷道下水管道堵塞,早已是村民心中最焦灼的事。
所幸,隨著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在土鄉小城落地生根,互助縣以“解民憂辦實事”為核心,所列的民生問題清單上,小莊村的困局赫然在列。
7月8日,喜訊如同穿透烏云的陽光:經過一個多月鏖戰,2158米管道得以疏通、4個化糞池完成清理,污水外溢的頑疾終被根治。
從群眾最不滿處開刀,向群眾最期盼處發力,作風建設的力量正以這樣樸實而滾燙的方式,在互助大地上鑿開幸福泉眼。
當小莊村的污水退去,臺子鄉河東村的蛻變正迎來高潮。那條曾讓村民魏占福苦不堪言、“錯車都心驚膽戰”的狹窄村道,如今在夏日艷陽下煥然一新。
“這條路真是修到我們群眾的心坎上了!”魏占福的激動溢于言表。蔬果之鄉的振興之路,正是從腳下這條拓寬、黑化并亮起路燈的民生通道鋪展開來。
從6月20日破土到如今坦途初成,背后是黨員干部以腳步丈量責任的擔當:規劃、監督、協調、調解,他們甘為“守護者”,將休息時間熔鑄進每一寸堅固的路基。
一樁樁“關鍵小事”,是民心工程的基石。在塘川鎮汪家村,汪大爺曾飽受“雨季濁水”之苦——老舊管網管壁薄,爆管頻發,三年間搶修十余次,每一次斷水都讓生活陷入不便。
群眾的呼聲就是最急迫的號角;ブh水利局聞令而動,精準鎖定“用水難”癥結,汪家、劉家、三其等村的自來水管網改造工程火速上馬。從6月初至7月6日捷報傳來,清冽的“幸福水”終于流入千家萬戶,1500余名村民告別了苦澀的用水記憶。
何以能迅速解民之憂,且求長久之效?互助縣以機制創新掘開源頭活水:“干部下沉、問題上浮、閉環辦理”機制,“一聯三下”與“一線”工作法,織就了民情直通民心、高效響應民意的網絡。
據統計,學習教育開展以來,互助縣各級干部沉入基層調研指導141次,帶動黨員下沉5000余人次,解決急難愁盼問題400余件,“雙報到雙服務”、結對幫扶惠及4000余人次。一串串數字,恰似一串解凍冰河的鑰匙。
從污水退卻、道路暢通到清泉入戶,黨員干部每一次俯身傾聽與傾力奔赴,都在為七彩土鄉增添一種溫暖人心的力量。民心所向的工程,始于腳下泥濘,終成通天坦途;每一次俯身傾聽,都是對責任最深的詮釋。
當廣大黨員干部躬身于小巷田間,用汗水澆灌的并非只是管道與路基,其背后是連接干群血脈的橋梁,是政令與民心共振的嶄新樂章。民心深處,自有晴空朗照,這晴空映照著每一雙不再因污水而蹙起的眉頭,每一條通往田疇的坦蕩新路,每一杯清澈甘甜的放心之水……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