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青海降水過程呈現“集中突發、夜雨突出、局地性強”等明顯特征,易誘發中小河流洪水、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災害。理性而言,自然災害仍有諸多未知性和不可控性,所以防災減災一直都是“進行時”。我們要深刻認識做好防汛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和防汛減災嚴峻形勢,本著對人民極端負責的精神強化災害防范,扎實做好防汛減災各項工作,切實把問題想得更全面,把預案做得更周密,把措施落到最前端,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防汛減災無小事,要以萬全準備應對萬一可能。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汛救災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終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樹牢底線思維、極限思維,始終繃緊防汛減災這根弦,以時時放心不下、始終如履薄冰的高度警覺,促使防災關口更靠前、減災基礎更牢固、救災機制更靈敏,筑牢防汛減災堅固防線。
防汛減災,于基層見真功,在實干中見真章。各地各部門要迅速落實安全防范措施,全面排查風險隱患,按照“四個一律”要求,對野外施工地、景區宿營地、鄉村旅游點、夏季牧場、臨水臨崖路段、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等重點區域,科學研判、提前預警、精準防范、及時處置。強化值班值守和信息報送,嚴格落實“叫應叫醒”機制,科學組織群眾避險轉移,做到應轉早轉、應轉快轉、應轉盡轉。只要我們強化大局觀念、整體意識,各展所長、發揮專業優勢,就一定能有效應對災害帶來的考驗,將汛期對于群眾的影響降至最低。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今天,持續做好常態化防汛備汛工作,增強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提升災害防御應對能力,已成為實現人民幸福安康、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防災減災不是政府部門的“獨角戲”,也不是專家學者的“專利”,它關乎每一個普通人的生命安全。從個人做起,是筑牢防災減災防線的第一步,也是很關鍵的一步。當“人人講安全”成為共識,“個個會應急”成為習慣,讓防災減災融入日常、抓在經常,我們就能提升各族群眾防災避險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以“微行動”匯聚“大能量”,用“小細節”筑牢“大防線”,形成抵御自然災害的強大合力。
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是衡量執政黨領導力、檢驗政府執行力、評判國家動員力、彰顯民族凝聚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自然災害從來不是“假想敵”,防范災害必須杜絕“沒想到”。面對未知災害,我們要堅持預防預備和應急處突相結合,以舉措的確定性應對災情的不確定性。全面加強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細化并壓實各方面、各層級、各環節責任。哪里災情嚴重就戰斗在哪里,哪里群眾需要就出現在哪里,全力以赴護江河安瀾、保一方平安。堅決打好防汛減災這場硬仗,牢牢掌握發展主動權,讓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更加安全穩定的環境。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