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臨時救助金已到賬,我們被納入監測戶了!”7月18日,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新寨街道日益格社區的工作人員和網格員敲開洛周江才家的門,告知這一喜訊時,這個因妻子意外重傷而陷入困境的家庭,迎來了希望的曙光。
這份直達家門的精準救助,源于玉樹市日益格社區以黨建為針、網格為線,精心編織的基層治理“紅網”。
作為容納600戶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新家園”,日益格社區曾面臨嚴峻挑戰。樓道雜物堆積、就業渠道匱乏、鄰里糾紛不斷,搬遷群眾經歷著“水土不服”的治理困境,而破局的密碼,則蘊藏在這張“紅網暖格”的創新實踐中。
社區黨支部強化黨建引領,將綜治、民生等網格“多網合一”,科學劃分為8個基礎治理單元,22名網格員化身社區“活地圖”,精準掌握每戶居民的個性化需求。同時,整合“雙報到”黨員、物業骨干、志愿者組建“紅色服務團”,推行“15分鐘響應”機制,確保服務時刻在線,無論是深夜水管爆裂、獨居老人突發急病,還是鄰里噪音糾紛,網格員“吹哨”后15分鐘內必有身影抵達現場,真正將“黨員多跑腿,群眾少走路”的承諾,轉化為居民可感可觸的溫暖。
針對搬遷群眾“穩崗難”痛點,社區黨支部以“紅網”為“紅色紐帶”,積極構建“五元治理”格局,依托“十六項”具體舉措提供“上門式”服務,緊緊圍繞“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目標,將就業幫扶做深做實。
目前,小區596戶搬遷戶中務工就業人數達1234人,就業率突破90%,有勞動能力者基本實現穩定就業。在實體化的“黨群服務中心”支撐下,“紅網”真正疏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百米”。“紅網”的強大效能,更在于構建起高效順暢的“發現—受理—處置—反饋”民生服務閉環,洛周江才得到的幫扶,正是這一閉環高效運轉的生動體現。
短短一周內,臨時救助金解了燃眉之急,監測戶身份的確認更為后續長效幫扶鋪平了道路。社區還聯動市民政局、州檢察院送去現金與生活必需品,讓這張民生救助網絡越織越密、越織越牢。
這種“居民辦事下樓即辦,救助監測扎根社區”的“家門口”服務模式,是日益格社區“紅網暖格”在易地搬遷社區民生服務領域打造的可貴樣本。它讓臨時救助與監測戶工作從政策條文精準落于居民門檻之內,使黨的關懷通過治理創新的涓涓細流,浸潤至每一位搬遷群眾的心田深處,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進搬遷群眾社會融入、提升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提供了有益探索。
。▉碓矗呵嗪H請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