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記者 陳郁 報道)7月22日,“溯源黃河 聽濤九曲”2025年“學習強國”融媒報道團走進素有“天下黃河貴德清”美譽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在這里,黃河像一條碧綠的綢帶,在峽谷間緩緩鋪開,清得能看見河底的卵石。不遠處的黃河一級支流農春河,也正悄悄發生著讓人欣喜的變化——曾經淤塞的河道通了,岸邊的雜草被錯落的灌木取代,水鳥掠過水面,蕩開一圈圈漣漪……
近年來,貴德縣緊扣青海“三個最大”的省情,一門心思撲在讓家鄉水更清、岸更綠上。對待農春河,就像莊稼人打理自家的田地,一步一個腳印地整治,盼著這條小河能跟上黃河的步伐,共同煥發新的生機。

融媒報道團實地調研農春河河岸緩沖帶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殷榮成/攝
喬灌草組合防治面源污染
針對農春河流域此前存在的面源污染、岸坡侵蝕、植被覆蓋度低、河道穩定性差以及水源涵養能力不足等問題,貴德縣積極行動,爭取到中央水生態污染防治資金5980.32萬元,于2023年正式啟動青海省黃河貴德段一級支流(農春河)河岸緩沖帶生態保護修復工程。
“我們建設了‘喬—灌—草’組合植物面源污染工程,從河岸兩邊向岸坡爬升,就像給農春河穿上了一層綠色防護衣。”貴德縣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安怡介紹道,“這一工程能有效減少地表徑流污染物進入河道,從源頭上改善水質。”
護坡披綠鎖住流失水土
與此同時,岸坡保護工程也穩步推進。施工團隊完成了河岸灘地生態修復3.63公頃、退化區重構覆綠10.34公頃、緩沖帶功能強化修復5.93公頃,建成生態護坡4373米,共修復地塊306.9畝。“以前一下大雨,河岸的土就被沖走不少,河道也跟著遭殃。現在有了這些生態護坡和植被恢復,心里踏實多了。”項目所在的貴德縣河西鎮多勒倉村黨支部書記先巴感慨地說。
經過一年多的緊張施工,2024年11月,該項目全面完工。如今的農春河,防洪能力大幅提高,水土流失顯著減少,河流生態穩定性顯著提升,有力助推了黃河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標準。

農春河畔披綠衣。張小千/攝
種下生態林變身“致富林”
貴德縣在生態修復的同時,還緊密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充分考慮各村實際。在栽植云杉、油松、圓柏等生態林木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栽植了梨樹、文冠果等經濟苗木。這些經濟苗木不僅為鄉村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也與河流沿線其他生態旅游資源相互映襯,為河西鎮“農春河畔梨花谷”沿線各村的集體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以前這片地就是普通的荒地,現在種上了梨樹,等果子熟了,肯定能吸引不少游客來,我們村的收入也有盼頭了。”許志全滿懷期待地說。
據統計,該項目共計栽植生態喬木1.23萬株、經濟林木0.96萬株、灌木27萬株,噴播草籽32.85畝。這些樹木和植被在農春河畔扎根生長,逐漸構建起穩定的生態系統,發揮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凈化空氣等多重生態功能。
農春河河岸緩沖帶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實施,是貴德縣在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推進道路上的生動實踐。未來,貴德縣將繼續秉持綠色發展理念,守護好這一方綠水青山,讓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繪就更加絢麗的綠色發展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