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wǎng)·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祁連山脈,綠草茵茵,牧歌聲聲”——這句傳承久遠的諺語,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阿柔鄉(xiāng)大板村的遷徙路上化作實景。
轉(zhuǎn)場前的大板村,家家忙著收拾行裝,秋什加一家更是利落:酥油、炒面分門別類裝入桶中封緊,帳篷和被褥打包成緊實的包裹裝上車,馬鞍穩(wěn)當(dāng)?shù)卮钤隈R背上。“這可是帶著‘家’出發(fā),一點都馬虎不得。”妻子才讓措在打包被褥時叮囑著。
拂曉時分,阿咪東索公路披上一層月光銀輝。秋什加和家人們牽著馬,趕著1000多只羊、170多頭牛,準(zhǔn)備開始60公里的遷徙之旅。
傍晚時分,大家選擇在駱駝河休息過夜,才讓措用三塊石頭支起鐵鍋,牦牛肉在沸水中翻滾,散發(fā)出濃郁的香氣,吸引了幾位嘴饞的小朋友在帳篷周圍熱切等待。
草原的夜晚寂靜無聲,帳篷外溪水潺潺如琴。秋什加坐在篝火旁,端著酥油茶給大家講述著:“遷徙是為了讓牲畜享用新鮮牧草,同時保護草場不被過度利用,讓草場得以休養(yǎng)生息,保持生態(tài)平衡,確保牲畜的生存和繁衍。我們大板村的草場要歇夏,俄堡灘的草剛長出來,那里的水甜,牛羊吃了才能增肥。”“過去轉(zhuǎn)場全靠牛馬,遇到風(fēng)雨真是艱難無比;現(xiàn)在柏油路修到了牧道邊,三輪車可以拉行李,手機可以查天氣預(yù)報,兩天就能走完的路,以前要花費三四天。”
次日黃昏,俄堡灘的翠綠猛然闖入大家的視野。秋什加揮動馬鞭,清脆的響聲劃破空氣——這是到達夏季牧場的信號。羊群似乎也聞到了牧草的芬芳,加快了步伐,向遠方的溪流和坡地奔去。牛群則悠閑地散開,一頭老牛低頭蹭了蹭腳下的青草,仿佛在尋找這片土地的熟悉氣息。
夕陽拉長了家人的影子,秋什加拿出手機與母親視頻通話:“阿媽,您看!”屏幕上,孩子們正追逐一只歡快的小羊,歡聲笑語和風(fēng)聲交織,在遼闊的草原上越飄越遠。俄堡灘的風(fēng)中,既有新草的清新,也有傳統(tǒng)牧歌與現(xiàn)代生活交融的音樂,在祁連山下的夏日里,回聲蕩漾!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