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這張弓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做一張弓要多久?”“能掙多少錢?”
7月24日,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昂拉鄉尖巴昂村,傳統牛角弓制作技藝省級傳承人朋果師傅,撫摸著手中的一張牛角弓,用不太流利的漢語回答著記者的疑惑:“主要用牛角、牛筋……做一張得花一年時間,賣出去,能掙個七八千塊。”
這雙布滿老繭的手,曾經是握畫筆的。朋果二十多歲時就開始畫唐卡,帶出了幾十個徒弟。但隨著年齡增長,視力下降,12年前,他放下畫筆,轉而拾起牛角與牛筋,開始學習并傳承傳統牛角弓制作技藝。今年,他正式被認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以前做弓,沒想著掙多少錢,就是喜歡,想著不能讓這門老手藝斷了根。”朋果的想法很樸實。然而,變化悄然發生。近年來,尖扎縣著力打造“五彩神箭”的文化名片,影響力不斷擴大。隨之而來的是朋果的作坊收到的訂單也漸漸多了起來。曾經單調的敲打聲,如今伴隨著訂單的增長,為這門古老技藝注入了新的活力。
朋果算了一筆賬:“現在一年堅持做牛角弓,能掙個10萬多元。”從他的講述里,我們清晰地看到,“傳承”這個抽象的概念,正實實在在地轉化為一張張交付的牛角弓,轉化為手藝人看得見、摸得著的生計保障。
手藝活了下來,人也得到了回報。
朋果所在的尖巴昂村,是國家級的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這里歷史文化悠久,民風淳樸,擁有昂哇寺石刻千佛像、嘉沐洋二世故居、昂拉千戶府等豐富的文化遺產。尖扎縣將保護和發展這樣的傳統村落,作為支撐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努力讓它們“留下來”也“活起來”。
采訪當天,記者看到昂拉千戶府正在實施提升改造工程。現場工人忙碌,一個投資2000萬元的千戶府展陳館及生態停車場已初具規模。這并非簡單的封閉式保護,而是試圖用現代的方式賦予古老建筑新的功能,讓歷史遺存在當下煥發生機。千戶府在修繕中尋找新的定位,朋果的牛角弓則在市場的需求中延續著生命,兩者都體現了“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理念。
朋果這個小作坊的變化,正是整個村落文化保護與發展活力的一個縮影。當“五彩神箭”從文化符號變成被市場認可、被人們珍視的文化產品,傳承便不再是空中樓閣。
訂單的增加,讓朋果的收入穩定了,也讓他更有信心把這門手藝傳下去。他手中制作的弓弦,不僅蓄積著射箭的力量,更連接著被市場重新激活的古老文化基因。朋果的身份,也悄然從默默守護的手藝人,成長為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實實在在的受益人。
這份“受益”,是手藝得到尊重的體現,是技藝得以延續的物質基礎,更是文化價值在現代經濟生活中得到認可的有力證明。
記者試著拉開朋果制作的牛角弓,弓身溫潤,觸感堅實有力。這讓人不禁思考:文化傳承的道路上,如果僅僅把遺產封存起來、束之高閣,就如同把活水困在甕中,終有枯竭的一天。真正的生命力,在于讓這些文化基因在時代的土壤里扎根生長,找到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煥發出新的生機。
朋果的經歷說明,保護與發展如同弓身與弓弦,需要緊密配合、相互支撐。只有兩者深度結合,文化的“箭矢”才能穿越時光,在當下有力地回響。當文化能夠真正滋養生活、支撐生計時,傳承才能落到實處,生生不息。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