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記者 孔令磊 報道)7月的同仁,山清水秀,生機盎然。7月25日,迎著暖陽,“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團隊走入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保安鎮,穿行在保安古城幽深的街巷里,黃土墻、青石板、一步一景的文物遺址,濃厚的軍屯文化氣息彌漫在村落每一處。
保安古城建于明代,位于同仁以北約15公里處,是通往西寧市和甘肅省臨夏等地的必經之路,自古以來這里就是屯兵之處。早在明洪武年間就建有“保安站”,至今還遺存有鐵城山、保安都司衙門、藥王廟、關帝廟、明清駐軍營房、烽火臺等古建筑。
據了解,保安古城是黃南州為數不多的漢族村,分為城內村和城外村,城內村于2012年被國家評為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城外村于2023年被國家評為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
據保安鎮黨委委員、副鎮長阿源興介紹,近年來,保安鎮緊扣同仁市委市政府“一地兩創三促四園五帶”產業布局,在鄉村建設中合理布局產業空間、產業形態,確定了“一特二區三地四游”產業發展思路,推動產業多元發展,實現農牧民收入持續增長,后續扶持能力不斷加強,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我們以鄉村振興為契機,健全鄉村配套基礎設施,提高公共服務能力,積極開發文化旅游資源,成立保安古城文化旅游合作社,打造非遺展示中心和‘花兒溝’旅游休閑度假村,引導村民在家門口增收。”阿源興說。
近年來,保安鎮城內村、城外村將特色保護作為鄉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在尊重農牧民意愿的基礎上,注重保護傳統村落和特色民居,把基礎設施建設與民居改造有機結合,將現代生活設施與傳統建筑工藝融為一體,堅持修舊如舊、守住古村“靈魂”的原則,采取就地取材、草泥抹墻等方式,保護傳統風貌,留住鄉土氣息。
現如今,城內村、城外村也從“臟亂破舊”、人煙稀少的“空心村”,逐漸變成了人人安居樂業、個個返鄉創業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近年來,黃南州制定傳統村落保護條例,編制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專項規劃,投入各項資金2000余萬元,對保安古城的傳統風貌和傳統建筑進行了修繕,完善了基礎設施,提升了住房品質,改善了居住環境,讓保安古城‘舊貌’換‘新顏’。”青海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唐曉劍對記者說。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下,對于村民來說,古城早已不再是安身立命之根本,而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精神寄托。面對新農村建設步伐日益加快,古村落中的群眾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置身新時代,在日新月異的變遷中,保安古鎮憑借獨具特色的軍屯文化和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成為同仁市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這一特色文化已演變為保安鎮對外展示的窗口和推動鄉村振興的主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