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拉脊山巔的晨曦漫過湟水谷地時,馬場村的巷道已飄起炊煙。這個藏在西寧市湟中區上新莊鎮的村落,230戶人家平常的日子里正長出新希望——自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干部褲腳的泥點裹著實干,村民笑容盛著暖意,連墻角的牽牛花,都似乎比往年開得更好。
課堂架在屋檐下:土話解碼新風尚
“學文件不能不過腦,得讓老少爺們聽得進、用得上。”湟中區上新莊鎮馬場村駐村第一書記馬華成的筆記本上,寫著這樣的心得。
村里把每周五的“固定學習日”辦成“家常課堂”。支委成員輪流領學《習近平關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論述摘編》。領學完后,老黨員接過話頭:“反對形式主義,就是修路不能只鋪村口那段給人看,得通到每一家每一戶的腳底下。”
土話解大道,炕頭成講臺,道理越辯越明。討論環節常起“火花”,三分之一的黨員主動發言,在思想碰撞中凝聚共識。鎮黨委聯點領導、包村干部定期下沉指導,通過“領著學、幫著查、帶著改、實踐做”讓基層學習教育不跑偏。這種“上下聯動+鄉土轉化”的模式,讓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走進了村民心坎里。
門開在心坎上:鐵將軍換成連心鎖
去年秋收時,村民老李面露急色在村委會門口打轉的模樣,成了村“兩委”的“心頭刺”。那時村干部要么入戶走訪,要么跑項目,辦公室常鎖著門。“群眾辦事不能等!”一場“開門行動”隨即鋪開:集體外出必留值守人員,全員離崗則在告示牌寫清去向、歸期和緊急電話,突發任務建立“15分鐘應急圈”,確保訴求快應。
更管用的是“AB崗”制度:會計不在,備崗能蓋章;書記出差,主任可受理低保申請。村監會每月檢查值守記錄,結果納入績效考核。如今老李再去村委會,要么有人笑臉相迎,要么能在告示牌上找到明白話:“這鐵將軍不在了,門是真為咱老百姓敞開了。”
腳步丈量民心賬:泥痕里寫滿民生答卷
“光坐在屋里學不行,得去聽群眾咋念叨。”黨員馬華成在會上的發言擲地有聲。于是,“開門搞教育”成了最鮮活的實踐。
意見箱、板凳會、微信群,成了連通干群心意的橋梁。村頭馬嬸對環境整治的建議,記在板凳會記錄本上;在外務工的郭旦增扎西通過線上詢問老人近況……數條帶著泥土氣息的訴求,匯成民生清單。
“走千家、入萬戶、訪民情、解民憂”行動中,由村“兩委”、黨員骨干和網格員組成的小分隊,撲下身子“沉”下去。他們蹲在田埂聊收成,坐在炕頭問冷暖,給186戶畫了“民情地圖”:誰家房前需整治?哪家是監測戶?哪家有矛盾糾紛?標得清清楚楚。幾個月下來,15個紅勾格外醒目——那是學習教育化作的田間泥痕,是解決難題的堅定力度,更是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生動注腳。
幸福清單拉長:看得見的變化最有說服力
“現在開車在村里轉,心里舒坦。”村民們的話里藏著對民生福祉改善的滿意度。兩年來,馬場村的“幸福清單”越拉越長:141.75萬元鋪就的瀝青路連起家家戶戶,9.4萬元改造的水源地讓自來水清了甜了,162戶通了天然氣,灶臺不見黑煙,公交站點便民化解了880名學生上學難題……
最讓人服氣的是“愛心超市”新規矩:垃圾分類折算積分,可兌換日用品。保潔員殷永秀說:“以前掃街像打仗,現在大家主動送垃圾,我負責的片區垃圾減少了六成!”
幸福路通達民心:蝶變里的時代回響
在馬華成心中,鄉村振興不僅是豐收和增收,更是環境改善與生活品質提升。這份認知,源于學習教育讓“為民辦實事”成為檢驗標尺。
回溯兩年前,這個位于西久、民湟公路交會點的村落還陷在困局:道路坑洼、飲水渾濁、環境臟亂,村委會廣場荒草叢生。馬華成四處奔走協調項目資金,帶領村“兩委”與工作隊日夜守在施工現場。如今,新修的道路寬敞明亮,新修的健身廣場上,老人帶著孩子玩耍,宣傳欄貼著辦實事清單,干部幫農戶搬運貨物的身影溫暖了暮色。
山風掠過,帶著草木清香。這個高原小村的蛻變,藏在看得見的變化里。這既是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落地生根的微觀樣本,更是新時代基層治理的生動注腳——當清風正氣浸潤鄉土,小村的蝶變便成了時代最真切的回響。
(來源:西寧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