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記者 陳郁 報道)七月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陽光熱烈卻不燥熱,微風輕拂,帶來絲絲涼爽。湛藍如寶石般的天空中,云朵肆意舒展,與遠處連綿的山脈相映成趣。這樣宜人的氣候,為格爾木的農業發展提供了獨特的優勢,也讓曾經的戈壁荒灘煥發出別樣的生機。
走進格爾木綠科苑農業高新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農業示范區,技術員楊永超輕觸手機屏幕,40多座溫室大棚的卷簾機便自動運轉,根據光照情況調節大棚采光。智能調度中心的電子屏上,土壤酸堿度、濕度、光照強度等數據實時跳動,水肥一體機正按照精準配比為作物輸送養分——這片曾是戈壁荒灘的土地,如今已成為高原智慧農業的樣板田。
走進綠科苑的溫室大棚,黃瓜藤蔓沿著智能牽引繩向上攀爬,圣女果掛滿枝頭,無土栽培的生菜新鮮脆嫩。與傳統農田不同,這里看不到泥濘的土地,取而代之的是整齊排列的傳感器和管道。“過去種蔬菜全憑經驗,現在靠數據說話。”楊永超指著屏幕上的曲線解釋,“比如這組土壤墑情數據,低于60%系統就會自動啟動滴灌,高于80%則停止供水,誤差不超過5%。”
作為格爾木市重點打造的智慧農業示范區,綠科苑已建成700畝核心區,分為南北兩園,161座溫室大棚全部配備環境智能調控、水肥一體化灌溉等12類數字系統。通過手機APP,種植戶可遠程操控卷簾機、補光燈、溫控設備,讓棚內溫度始終穩定在作物生長的最佳區間。“就拿番茄來說,傳統種植畝產約4噸,現在通過智能控溫和精準施肥,畝產提升到6噸,而且果實甜度提高2-3個百分點。”楊永超說。
在育苗區,2500余平方米的現代化育苗基地里,LED植物生長燈替代了自然光,為組培苗提供著恰到好處的光照時長和強度,組培苗在無菌環境中茁壯成長。“這些辣椒苗是上周剛培育的,通過精準控制光照時長和養分,比傳統育苗周期縮短15天,成活率從70%提高到95%。”綠科苑后勤保障員王建杰蹲在苗床旁,輕輕撥開基質,“過去育一畝苗要雇5個人,現在2個人盯著屏幕就行,成本降了,效率卻翻了番。”
王建杰還感慨道,以前種莊稼全憑經驗和運氣,遇到惡劣天氣,一年的收成就可能打水漂。就拿灌溉來說,過去大水漫灌,澆一畝地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時間和水電資源,還容易造成土壤板結、水資源浪費。“現在有了水肥一體化系統,通過手機就能控制灌溉,不僅能根據作物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求精準輸送養分和水分,還能實時監測土壤酸堿度,大大提高了作物的產量和質量。”自從采用了智慧農業技術,園區的果蔬產量提升了30%以上,而且品相更好,在市場上的價格也更具競爭力。目前園區正準備申請用電增容,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
格爾木地處柴達木盆地,鹽堿地占比高,常年干旱少雨,曾是農業發展的“滯后區”。如今,借助設施農業技術,格爾木建成5480棟日光節能溫室,培育出9大類46種蔬菜、110多個品種,成為格爾木地區主要的“菜籃子”。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強基礎建設,持續推進、推廣蔬菜種植標準化、機械化、智能化,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投入,推動互聯網+農業體系走向規模化,實現增產增效、節本增效、提質增效,同時進一步調整優化布局,充分發揮集約化育苗產業優勢,努力提高綜合生產供應能力,提高新品種推廣半徑。”格爾木市農牧局局長旦正才讓告訴記者。
在這片被科技喚醒的土地上,一個個“科技果”正掛滿枝頭,不僅豐富了當地人的“菜籃子”,更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在戈壁灘上繪就出一幅農業現代化的錦繡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