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清晨,陽光灑滿西寧市湟源縣申中鄉的樹莓基地。55歲的晁沐正彎腰查看果實長勢,粗糙的手掌拂過翠綠枝葉,指尖沾著泥土。這位頭發花白的老兵軍裝雖脫多年,腰桿依舊挺拔,說話帶著軍人特有的干脆:“咱當過兵的人,種地也得有韌勁兒。”從軍營綠到樹莓紅,從邊疆衛士到鄉村振興帶頭人,晁沐將一顆顆紅樹莓釀成鄉親們的“致富果”,更在高原播撒下生態與希望的種子。
軍營強筋骨:四年軍旅鑄初心
1987年夏天,17歲的晁沐在田埂上收到入伍通知書。在部隊的四年里,“技術能手”“神炮手”“優秀士兵”等榮譽稱號,是他用汗水換來的獎章。緊急集合的哨聲、烈日下的戰術訓練、風雪中的崗哨值守,不僅練就了他過硬的軍事技能,更將軍人特有的韌勁和擔當刻進了骨子里。
“班長常說,軍人的字典里沒有‘退縮’。”這句話晁沐記了一輩子。返鄉后創辦網圍欄公司,他曾為履約冒雨驅車千里,半路遇泥石流阻斷道路,沒有工具就用修輪胎的鋼鉗挖,徒手搬石塊,整整忙了一夜打通道路,第二天如期交貨。“答應的事必須辦到”,這份刻在骨子里的責任感,成了他日后創業的底色。
田壟謀新篇:一顆紅果富鄉鄰
“鄉親們守著薄田過日子,我看著心急。”創辦的網圍欄公司帶動近百名鄉親就業,但看到家鄉地薄歉收、百姓生活拮據,晁沐心里始終不是滋味。2009年,他盯上了樹莓這顆“紅果果”,決定在高原試種。
可試種之路布滿荊棘:從黑龍江引進的品種水土不服,一次次失敗讓家人親友勸他放棄。但部隊鍛煉出來的韌勁兒讓他選擇了堅持。他遠赴河南向專業種植戶取經,重金聘請黑龍江技術專家實地指導,與湟源縣農牧局技術人員共同開展本土化試驗。經過反復實踐,終于摸索出適合高原的《樹莓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當第一年樹莓掛滿枝頭,鄉親們看著紅彤彤的果實,都愿跟著他干。
如今,樹莓基地從最初的500畝擴展到6500畝,帶動周邊8個村2000多農戶增收,戶均年增收近8000元。樹莓紅酒、飲料生產線開起來了,采摘園、樹莓山莊熱鬧起來了,曾經的“窮土地”結出了“幸福果”。晁沐常說:“一個人的價值在于你服務的人數,看著鄉親們在家門口掙錢、照顧老小,比啥榮譽都強。”
初心映鄉野:“紅”“綠”相映暖民心
“我富起來不算富,得讓鄉親們一起富。”這是晁沐常掛在嘴邊的話。作為省人大代表、“全國十佳農民”,他內心藏著對家鄉深深的牽掛。樹莓產業紅火后,他沒忘回饋鄉鄰:組織村里老人游北京,資助貧困學生求學,玉樹地震捐款23萬元,沖鋒在防控一線。點點滴滴的善舉,映照著他“富而思報”的初心。
他把綠色理念融入產業,樹莓種植不僅讓“窮土地”變“聚寶盆”,更被他全力推廣到更遠、海拔更高、氣候更惡劣的地區。在西藏拉薩南山、青海玉樹、貴德等地,晁沐的樹莓相繼扎根結果,既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又扮綠了高原山坡,受到當地干部群眾的一致好評。
如今的前溝村,樹莓賓館、溫室餐廳、紅酒車間錯落有致,周邊村都跟著發展樹莓產業。晁沐撫摸著掛滿枝頭的紅果,眼里閃著光:“這紅果果是致富果,更是咱老兵對家鄉的交代。”
在晁沐的人生里,“紅”是軍人的赤誠,“綠”是田野的希望。他以產業帶動鄉村振興,以綠色發展守護生態家園,以公益善舉溫暖鄉里人心。這位老兵用行動證明:軍裝可以褪去,初心永遠滾燙;戰場可以轉換,擔當從未改變。在青海高原的田壟上,晁沐這顆“老兵種子”,正帶著鄉親們在鄉村振興的路上,種出越來越紅火的日子。
(來源:西寧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