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丹噶爾古城的青石板路被七月的雨洗得發亮,白天踩上去,似能摸到六百年茶馬互市的紋路;入夜后,古城里的湟源排燈次第亮起,燈影里流轉的,是東西部協作的暖流。這光亮里,有張浩和無數東西部協作干部埋下的火種。掛職即將期滿,他的腳步仍穿梭在古城與項目工地之間——這位從南京來的掛職干部,用兩年時間,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既然來了 就不辜負囑托
“吃了跟沒吃一樣,睡了跟沒睡一樣。”剛到湟源時,前一批掛職干部的玩笑話,成了張浩最初的真實寫照。南京的胃到了高原總“鬧脾氣”,明明三餐按時吃,到了下午仍會莫名發虛。“在南京沾枕頭就睡,到這兒成了‘半宿醒’”他笑著說,后來才知道,這是高原反應在悄悄“磨”人。
更具挑戰的是工作的“轉向”。在南京時,他深耕交通領域,打交道的多是固定條線的同事,工作單一且規律。到了湟源,東西部協作的活兒像張網,得串聯起發改、教育、醫療、鄉鎮等十多個部門。每天打交道的對象從設計單位、施工單位變成了村委會主任、校長、企業家。“完全是另一套工作方法,得真正沉到基層,和群眾扎在一起。”“剛開始真懵,今天對接學校游學,明天盯醫院設備采購,后天還得跟鄉鎮談產業項目。”他坦言,“掛職就是來換個賽道鍛煉,要是跟原崗位一模一樣,出來干啥?”
那段時間,他常對著地圖上的湟源縣輪廓琢磨:怎么把南京的經驗融進來,又不脫離當地實際?他很快調整狀態,跟著當地干部跑遍全縣9個鄉鎮,學聽青海話,學看高原的山形水勢。一年后,他不僅能聽懂帶著“花兒”調的方言,還能用幾句湟源話跟老鄉拉家常。這種融入,讓他慢慢摸到了工作的門道——不是把南京的模式照搬過來,而是站在湟源的土地上找答案。
作為六合區后備干部庫中的一員,能被選派到青海,張浩覺得“是雙向的認可”。“組織把我放在這個位置,湟源群眾盼著協作帶來改變,我不能辜負這份囑托,想多做些事。”他不僅專注于個人崗位,更努力當好橋梁,兩年間,促成3個示范村“三結對”,3對鄉鎮(街道)、3對醫院、12對學校及1對國企達成對口幫扶與共建合作,開展協作互動70余次,組織交流學習800余人次,累計落實幫扶資金1800萬元,構建起多元化、多層次的協作新格局。“我們就是中間橋梁,促成結對后,雙方互訪確定幫扶資金和項目,每年都有實實在在的項目落地。”
立足實際 讓產業錦上添花
“剛來那陣,我總想著‘要給湟源變個樣’,結果碰了不少壁。”張浩笑著說,有次想推動一個農產品加工項目,覺得技術先進,可當地老鄉不買賬,“后來才明白,改變不能硬來,得像湟水河慢慢浸潤土地。”
“各個地方有自己的特點,想帶來改變,不能強加于人,得潛移默化,給點時間和過程。”基于這樣的思考,張浩創新性地推出“3個三”鄉村產業發展模式——宜村則村,宜鄉則鄉,宜縣則縣,讓產業跟著實際走。這一模式被青海政務信息專報采編,在全省宣傳推廣。
“要讓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為此,他推行“切蛋糕”模式:把協作資金分解到各部門和鄉鎮,只要有好想法、合適條件,且項目能落地見效,就把資金傾斜過去。“我們和地方融合得更緊,不是‘另起爐灶’,而是錦上添花。”張浩說。
湟源地處農牧交界區,是牦牛屠宰集散地。依托這一優勢,張浩推動落地了醫用牛心包膜加工項目,“6月初已經試產,預計年產值8000萬元、利稅1300萬元”——曾經不起眼的牛心包膜,就此實現價值躍升,變成了鄉親們口中的“金疙瘩”。
對于項目,張浩堅持不盲目上馬。他格外看重項目的延續性和帶農效益:“醫用牛心包膜加工項目做到二級加工時產值約2000元,終端產品能值十幾萬元,我們計劃繼續追加投資把它做大。”這樣的項目既能創造利稅,又能提供就業、增加收入,“帶動作用明顯,帶農效益是我們考察的重要因素,產生效益和解決就業都很關鍵。”
青海是綠電大省,卻因缺乏儲能項目導致綠電浪費。張浩牽頭引進浙江火電華瀚海、華漢新能源98MW分散式風力發電項目及江蘇羲源集團投資項目,推動青海省首個獨立儲能項目在湟源落地,讓綠電“存得住、用得好”。
“我和湟源是雙向奔赴”
湟源縣醫院的口腔科診室里,新引進的種植機正嗡嗡作響。去年6月,南京來的口腔科醫生在這里開展第一臺種植牙手術時,患者緊張得攥緊了拳頭,術后對著鏡子看了又看,興奮地說“以前要跑到西寧才能種牙,現在在家門口就種成了,太方便了!”
醫療幫扶見效快,教育協作卻需要“慢功夫”。在教育領域,除了改善硬件,每年派約30名老師到南京研學或進修,分三批組織約100名學生到南京游學。此外,還掛牌成立南京曉莊學院湟源縣教師發展指導中心及名師工作室。“去年做了9期培訓,效果和反響都很好,現在還在持續推進。”張浩說。
掛職即將結束,張浩心里滿是牽掛:“做了一半還沒做完的事,心里總惦記著!”兩年時光,他感慨“沒有虛度,做了些事,個人也成長了,是雙向奔赴”。
今年過年離家時,他總安慰家人“還有半年就回”;可真到離別,看著湟源的山,想著這里的人,眼眶忍不住發熱,心里只剩不舍。“乘著東西部協作的風,在湟源做了一些事,給湟源帶來了些改變,湟源也教會了我怎么扎根。”
“一次青海情,一生青海情。”張浩說,“就算回去了,過幾年還會回來,看看以前的同事,‘吹一吹’這個項目是我們做的,挺有成就感。”
記者手記:
七月的湟源,彌漫著離別的味道。對張浩而言,這一年格外不尋常——這是他在這片土地上的第三個年頭。兩年前,他帶著囑托而來;如今,兩年過去,行囊里裝滿了協作的成果與牽掛。當湟源排燈亮相南京老門東,當秦淮花燈點亮丹噶爾古城,光與影的交織里,藏著的正是一個個像張浩這樣的掛職干部,用腳步丈量出的東西部協作之路。
(來源:西寧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