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從2020年開始監測雪豹,到如今紅外相機捕捉到“四豹同框”的珍貴畫面,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用一組生動的監測數據書寫著生態奇跡——6年間累計記錄到雪豹活動影像逾百次,這個數字仍在持續更新。當“雪山之王”的身影從罕見到頻繁,從單一個體到家族群現,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廣袤山林,正悄然成為雪豹種群繁衍生息的“理想國”。

紅外相機首現“四豹同框”
7月16日,再次傳來好消息: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最新監測到4只雪豹同框的畫面,這種情況實屬罕見。
從監測到的畫面看,雪豹的身影多次出現在鏡頭里。毛茸茸的雪豹睜著一雙大眼睛,格外靈動。它們時而踏雪漫步,時而嬉戲打鬧,場面十分溫馨。夜間監測的畫面中,雪豹的眼睛又亮又圓,步伐穩健,盡顯“雪山之王”的風范。
此前,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整理紅外相機拍攝的視頻時,發現雪豹頻頻出現在鏡頭中,它們在各自的生活區域內捕食、散步、嬉戲,有時還會好奇地貼近鏡頭。
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監測人員王興哲介紹,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青海省雪豹的重要棲息地之一。2024年年底,工作人員在保護區10.79萬公頃范圍內,以網格化形式布設100余部紅外相機,全面開展保護區雪豹數量及種群監測工作。

6年百余次拍到“雪山之王”畫面
從2019年8月開始,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利用紅外相機監測野生動物。2020年3月底,工作人員回收紅外相機查看視頻時發現,當年1月7日,紅外相機拍攝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雪豹,填補了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無雪豹影像資料的空白。
此后,雪豹的身影頻繁出現在大通。2024年6月17日,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管護員劉建民上山巡護時,發現距離自己約40米處的巖石溝里有東西動了一下,觀察后并沒有發現異常,他還以為眼花看錯了,便繼續巡護。沒走多遠,他突然發現之前看到的位置有動物活動的跡象,經仔細觀察,原來是兩只雪豹,他迅速用手機拍下了兩只雪豹的身影。
2024年11月17日,大通縣居民趙緒邦驅車途經向化藏族鄉加滿溝時,偶遇了一只雪豹。因為有動物在眼前一閃而過,趙緒邦不太確定看到的是雪豹,便在原地等待它再次出現。
“我等了一個多小時,一直沒等到雪豹。”就在趙緒邦心灰意冷時,只見一只毛色偏黃、身上有黑色斑紋,還拖著長尾巴的雪豹出現在巖石上。山上的積雪讓雪豹格外醒目。雪豹距離趙緒邦大約有40米遠,他不敢靠近,只能遠遠地用手機拍下雪豹的身影。
自2019年起,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充分利用紅外監測手段,在所轄各區域內持續性開展雪豹監測工作,截至目前,已連續6年在保護區腹地及野生動物頻繁活動區域布設相機300余臺。通過對紅外相機監測結果篩選、整理,發現自2019年在保護區開展紅外相機布設工作以來,頻繁拍攝到雪豹活動影像。2020年至今,保護區累計監測到雪豹100余次。
65%森林覆蓋率成為雪豹樂園
雪豹為何頻頻亮相大通縣?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表示,這與近年來大通縣生態環境的改善以及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和縣林草部門持續加大雪豹監測力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達65.44%,良好的森林生態系統不僅在調節氣候、維持區域生態平衡、保護區域生態安全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改善大通、西寧乃至青海東部地區農牧業氣候條件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也為雪豹提供了優良的棲息地。
雪豹頻繁出現在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表明保護區物種豐富、食物鏈完整,擁有適宜雪豹生存的高海拔生態環境,也充分說明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成效顯著,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動植物資源不斷豐富。
“雪豹之都”智慧守護密碼
近年來,為做好高原旗艦物種雪豹的守護工作,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多措并舉開展野生動物資源保護工作。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監測范圍不斷擴大,雪豹現身的概率也隨之提高。
“我們依托已建成的9個視頻監測點,結合數字化技術,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天地空’監測網絡,實現24小時實時監測,并結合生態護林員巡護App開展常態化監測,巡護率達90%以上。如今,我們還依托項目建設,開展智慧保護區建設,運用5G微波、視頻云臺等技術,構建起智慧物聯感知監測數字智能保護網,實現重點保護區監測數據實時采集、實時傳輸。”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說。
雪豹在大通頻繁現身,讓西寧“雪豹之都”的城市IP形象更加亮眼。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說,他們將繼續加大紅外相機回收更換工作力度,同時,全面開展雪豹糞便采集、雪豹生物廊道環境調查以及雪豹生境調查工作,全面掌握大通縣雪豹種群數量分布情況。
(來源:西海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