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零下20攝氏度的寒夜,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人民醫院急診室里,監護儀的警報聲刺破高原的寂靜。這是2024年11月的一天深夜發生的一幕,澤庫縣第一民族中學高三學生才讓突然昏迷不醒,血氧數值直線下跌,范宏光接到電話后飛速沖進醫院急診室,白大褂后背已被汗水浸透,嘴唇因缺氧泛紫,卻仍沉著下令:“靜脈推注地塞米松!”兩個小時后,才讓的血氧數值終于平穩。
當年7月,天津市第四中心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范宏光踏上海拔3700米的澤庫縣人民醫院。初到高原,范宏光雖時常因缺氧半夜憋醒,卻在工作中鼓勵一同援青的同事:“咱們一起適應這‘離天最近的醫院’。”很快,他便克服高寒缺氧挑戰,迅速投入醫院管理與臨床診療工作,擔負起院長的職責。
康復后的才讓同學,當別人問起他的理想時,他堅定地說:“長大后,要成為像范院長那樣的好醫生。”這句話成了范宏光持續用心工作的動力,他更加關注師生的身體健康,制定出科學的作息制度,邀請援青醫療團隊來校開展高原健康講座,幫助孩子們養成健康生活習慣。
寧秀鎮尕強村46歲的達措吉突發疾病、患腦動脈瘤破裂出血,第一時間前往西寧就醫。診療醫生斷言“希望不大”,頓時讓達措吉一陣恐懼與焦慮。范宏光得知此事后,趕忙安排專人聯系患者,連夜分析病情,并聯系青海省心腦血管病專科醫院的專家協調手術治療事宜。
在范宏光的精心醫治下,如今達措吉的身體驚喜般得到恢復。“天津‘曼巴’給了我第二次生命。”達措吉逢人便說。為78歲老人切除十二指腸腫瘤、排查牧區老年人心腦血管病隱患、為牧區孩子義診時發現先心病……這樣的故事,在范宏光的巡診筆記里寫滿厚厚一本。在范宏光看來,牧區老百姓健康意識淡薄是一種風險,他帶著藏漢雙語宣傳折頁和藏語宣傳員,在草原上用最接地氣的方式科普“如何防治腦卒中”,把“救命知識”變成牧民能聽懂的家常話。
范宏光來到尖扎后,帶著天津團隊啟動“師帶徒”計劃,每周辦業務培訓班,手把手教醫務人員規范體檢、穿刺、閱片等常規性業務工作。如今,持證醫生從10人增至17人,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創傷中心已通過青海省衛生健康委員會評估,多項新技術填補醫院空白。
范宏光在院長的崗位上馬不停蹄。抓好醫院管理、協調院內外事務、赴西寧參加學術研討會……面對長期忙碌的工作,范宏光身體出現一些不適癥狀。2025年6月,到醫院檢查后,確診患上亞急性甲狀腺炎、甲狀腺功能減退癥,體重驟降20斤,醫生建議他長期服用藥物并定期復查。身邊同事勸他休假養養身體時,他總說:“澤庫8萬百姓等不起。”他仍堅持帶著團隊下鄉,胸前掛著氧氣袋也不耽誤鄉鎮義診工作。
有一次,在青海省委組織部的培訓會上,當《祖國不會忘記》的歌聲響起,范宏光瞬間紅了眼眶。歌詞里“我把青春融進祖國的江河”如同他的心聲,令人起敬。如今,他手機里存放著很多牧民發來的祝福,辦公桌上擺著達措吉送來的錦旗,這些感人的舉動,無疑是群眾對這位援青干部的最大認可與深深感激。“就算有一天離開澤庫不在這兒工作了,我也要通過遠程會診等方式繼續當‘牧區群眾的健康后盾’。”范宏光說。
高原的星空下,范宏光的故事只是千萬援青人的縮影。他們像格桑花一樣,在高原大地扎根,用所學知識和技術播撒希望。從渤海之濱到雪域高原,他用醫術播種希望,讓天津“曼巴”的故事,成為山海同心最動人的注腳。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