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老虎溝里有老虎嗎?
答案藏在當地老人的口口相傳中。很久以前,老人們在這里看到雪豹,因不認識雪豹,遂將雪豹稱呼為老虎,老虎溝由此而來。
5月13日,記者走進祁連山國家公園候選區(qū)青海片區(qū)老虎溝管護站,跟著那旭花站長和管護員,深入老虎溝,探尋雪豹蹤跡。
老虎溝管護站地處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北山鄉(xiāng)老虎溝口,管護站最早建于2014年,2019年進行標準化建設。這個擁有80名管護員的站點,管護面積約為1.3435萬公頃,其中核心區(qū)域0.2萬公頃。
老虎溝內山體多為巖石峭壁,沿途路面為砂礫。從管護站出發(fā),一路顛簸,近一個小時后,到達了管護核心區(qū)邊緣。接下來的行程需要用腳步丈量。
車剛停穩(wěn),那旭花便發(fā)現了山坡上的巖羊群。我們徒步向山坡走去,巖羊群迅速翻過山脊,從視野里消失。
“從這里走進去,我們有一個紅外相機,這是離管護站最近的一個紅外相機。”河灘的亂石間,49歲的那旭花體態(tài)輕盈,蹦過來跳過去,絲毫不輸同行的男子。
走了沒一會,那旭花在河灘發(fā)現一具巖羊尸體,“這只巖羊是被雪豹咬死的,就這一兩天的事兒。”那旭花看了看還算完整的巖羊尸體告訴記者,不遠處就是紅外相機,3月份拍到了三只雪豹同框的畫面。
管護員們爬上陡峭的布設點,檢查紅外相機是否牢固,并向記者說著分別在什么地方記錄到哪些野生動物的畫面,從這個山頭指向那個山頭,判斷著雪豹可能活動的軌跡。

“我們管護的轄區(qū)內布設了82臺紅外相機,平均每兩個星期就回收一次,看看記錄到了哪些動物。”那旭花說。
管護員的日常工作就是對野生動植物資源和林業(yè)有害生物監(jiān)測預報。從肉眼到望遠鏡,再到無人機、紅外相機,巡護設備越來越先進,給大家?guī)淼捏@喜也越來越多。
這段時間紅外相機又記錄到了什么?
會不會記錄到雪豹?
巡護工作又多了一份期待。
老虎溝內雖然沒有老虎,卻有“大貓”,諸如雪豹、兔猻、荒漠貓,尤其是荒漠貓,在老虎溝內分布密集。
荒漠貓是中國的特有物種,既罕見又神秘,警覺性非常高,不容易看到,但在那旭花的鏡頭里,它時而憨態(tài)可掬,時而霸氣側漏,在草地上、雪地里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荒漠貓以前很少遇到,最近一兩年,如果運氣好,根據它們晨昏活動的習性,一星期能碰到兩三次。”那旭花展示著她所拍到的荒漠貓影像,語氣里滿是自豪。
翻看她的相冊,隨處可見的巖羊是相冊里的常客,那旭花笑著說因為兩年里幾乎天天都要進管護區(qū)轉一圈,感覺這些動物都認識他們了。“巡護時經常能碰到一只巖羊,它像是在等我一樣,我對著它拍幾張,它還回過頭看我,我拍完就走了,它也走了。”
來到老虎溝管護站不到兩年的時間里,那旭花從攝影小白成長為優(yōu)秀攝影師,并通過作品宣傳老虎溝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同82臺紅外相機一起見證了老虎溝管護站管護區(qū)域內物種的多樣性的變化。
“我們還有一個特別有趣的發(fā)現,在一處洞口同時記錄到狗獾、旱獺、荒漠貓、藏狐等野生動物進出,就像是人類居住的樓房,有同一個單元門,進去后動物們各回各家。”說話間,那旭花將紅外相機記錄到的這一畫面找了出來。
管護站雖然面積不大,但那旭花在二樓打造出一個別有生趣的生態(tài)文化展示廳,墻面上是老虎溝動植物資源圖譜,圖譜上的照片是管護員日常巡護時記錄到的動植物資源,把它們整理出來,標注名稱、屬類展示。
“101種動植物的照片,幾乎都是我們管護隊員自己拍的,你看這里的疣鼻天鵝、梅花鹿都是在管護區(qū)域內首次記錄到的。”那旭花說,這些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是對老虎溝的饋贈,管護員保護、記錄、傳播,只希望這份饋贈能被更多人看到。
雪豹媽媽帶著三只小雪豹的畫面、五只荒漠貓同框、一個洞口由五種動物共享……每次發(fā)現都是大自然的禮物。從攝影新手到生態(tài)記錄者,那旭花與管護員用鏡頭串聯(lián)起保護與傳播的橋梁。他們不僅僅是自然生態(tài)的堅守者,更是生命奇跡的參與者、見證者。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