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2日下午,青海330千伏玉樹州第二回線路工程正式投運,全省市州實現330千伏大電網雙回路供電!玉樹藏族自治州的三江源大地上,這條507.5千米的“電力巨龍”穿越復雜地形,12000余名建設者近兩年奮戰,鑄就1134基鐵塔。此前一回線路終結缺電史,如今二回工程投運,形成“雙回路”,為40余萬名牧區群眾穩穩供電!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雪山為證,草地為憑,銀線如弦,在青藏高原上奏響光明樂章。從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330千伏唐乃亥變電站向西南,兩條輸電線路似銀龍越嶺,時而昂首云海,時而俯身峽谷,終與玉樹變電站相擁。
7月22日,330千伏玉樹第二回線路工程(簡稱“玉樹二回工程”)正式投運,標志著玉樹電網邁入大電網“雙回路”供電時代。這不僅是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服務涉藏地區發展的光明工程,更是一條承載高原夢想的“電力天路”,讓農牧民“用好電”的夙愿照進現實,為三江源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拉布鄉蘭達村,如今53歲的“蘭達倉民宿”負責人索南巴久笑容里藏著歲月的對比:“在我的青年時代,停電是家常便飯,孩子寫作業得趕在天黑前;現在民宿全套家電運轉自如,5月保電時全國各地的電源車趕來支援,用電幾乎沒受影響。”

這變遷背后,是玉樹電網的蝶變。玉樹4·14地震前,小水電支撐的孤網讓“夏供一天停一天”成為常態;2013年首條連接大電網的玉樹一回線路工程建成,終結了缺電歷史;如今玉樹二回工程投運,不僅擁有兩條與青海主網相連的330千伏線路,110千伏線路全面覆蓋玉樹一市五縣,35千伏及以下線路延伸至179個行政村,38.5萬名群眾徹底告別“用電焦慮”。
玉樹二回工程沿線海拔在3200米到5000米的云端,全線507.5千米中近400千米的線路懸在海拔4000米的雪線之上,工程有81基鐵塔需穿越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域。“如何找到工程建設和生態保護的平衡點,這很難。”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建設部技術管理(項目)處處長王興謙的話,道出對建設者的敬畏。
在青海省委省政府與國家林草局的協同下,通過對單個保護區功能區劃的科學調整,工程得以順利開工建設。更動人的是建設者們“一基塔一設計”的堅守:聘請專家對開挖區域表土植被進行異地養護,完工后補種同種類草籽,并派專人維護,三年內要“修新如舊”;用索道、騾馬、無人機運送物資,用棕墊和鋼板敷設臨時道路,最大化減少對原地貌的擾動。
高海拔的挑戰不止于生態。6月至10月的短暫工期里,建設者們與凍土、缺氧、風雪賽跑。135米寬的通天河上,首次采用無人機張力放線、無跨越架封網等技術實現跨越施工;366千米凍土地段上,810基鐵塔之下,機械到不了的地方,就用鎬鍬鑿開凍土;懸浮抱桿分解組塔和內(外)拉線抱桿技術,全面應對高海拔組塔難題,解決了崇山峻嶺之上組立鐵塔時臨時拉線距離過大的問題,提升了特殊地形地貌組塔施工的安全性和鐵塔結構的穩定性。
“逢山不開路、遇水不架橋”,1.2萬名建設者用最樸素的堅守,在平均海拔4200米的高原,為綠色長廊系上了一條銀色絲帶。

玉樹市綜合產業創業物流園里,牛羊肉加工流水線正將高原鮮味發往拉薩和昌都。“雙回路供電就是最好的招商名片!”負責人安金華底氣十足,依托穩定電力,一期70家企業滿員,二期招商他信心十足。
這股動力,正滲透到高原每個角落。玉樹州人民醫院里,10臺燃煤鍋爐將換成電鍋爐,總務處尕瑪謝拉主任再不用為冬季儲煤犯愁;玉樹市扎西科街道甘達村國營牧場的恒溫車間里,安卡文索計劃引進新設備,自產有機飼料;稱多縣珍秦鎮一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糌粑加工廠,11名脫貧戶忙碌著,負責人尼松盤算著擴大生產:“電穩了,咱就能讓更多鄉親在家門口掙錢!”
電暖江源,惠澤萬家。這不僅是電流的輸送,更是發展機遇的流轉——清潔取暖改造守護著三江源的藍天,穩定電力吸引著綠色產業,“電力紅利”正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實效。
當第一縷電流通過新線路涌入玉樹,不僅點亮了萬家燈火,更點燃了發展新希望。這條銀色長廊,是建設者們用鎬鍬與創新在凍土上刻下的豐碑,是生態與發展和諧共生的典范,更是“人民電業為人民”的生動注腳。
從孤網運行到雙回并行,從“用上電”到“電暖民心”,變化的是供電能力,不變的是守護高原的初心。蜿蜒的銀線如跳動的脈搏,與三江源的心跳同頻,在這片神圣的土地上,繼續書寫光明與幸福的新故事。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