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5月19日下午,青海師范大學城北校區圖書館報告廳被青春的氣息與溫暖的感動填滿。六位來自全省新聞戰線的“故事講述者”帶著泥土的芬芳、帶著時代的心跳,將青海大地上的堅守與奮斗娓娓道來。300名學生坐在臺下,時而屏息凝視,時而眼眶濕潤,時而掌聲雷動——這是一場跨越山海的精神對話,更是一次觸及靈魂的青春洗禮。
活動現場,青海廣播電視臺《守望》欄目記者王蕾化身“故事引路人”,帶著兩瓶來自青海湖北岸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克土沙區的沙土登上講臺。“這瓶是未治理的黃沙,這瓶是幾十年治理后的沙土。”她用巡山經歷串聯起生態管護員尕布藏與治沙人石德榮的故事。當大屏幕播放尕布藏在風雪中調試紅外相機,只為捕捉雪豹珍貴影像資料時,觀眾席傳來此起彼伏的驚嘆聲。“紅外相機要涂羊油吸引動物”“每周徒步六七十公里巡護”,這些鮮活細節讓學生們真切感受到生態守護者的艱辛與智慧。
“同學們,下午好!今天,我們的故事從海拔3816米開始……”青海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廣播頻道記者胡啟航的聲音在報告廳回蕩。屏幕上,呼嘯的風聲將聽眾帶入青藏高原的“云端”實驗室——瓦里關全球大氣本底觀測站。
觀測員王劍瓊的故事令現場屏息凝神。他扎根高原三十年,與同事們用“鐵肺”般的意志完成每一次采樣。當講到“冬天雪厚封山,只能化雪水充饑”時,前排的學生不禁攥緊了拳頭;而“最苦的不是高原反應,而是虧欠家人”的哽咽,更讓不少學生眼眶濕潤。法學與社會學學院社會學專業學生吳彤在筆記中寫道:“用生命丈量責任,用數據守護地球——這不僅是觀測員的信念,更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
“大家看這張照片,三十年前的西寧南北山,黃沙漫天;如今,這里已是綠樹成蔭。”青海日報社記者劉程錦的講述將時光拉回1989年。鏡頭切換至尕布龍揮著鐵鍬在沙地上勞作的身影。
這位曾經的“放牛娃”省長,退休后毅然扛起鋤頭,帶領群眾將寸草不生的荒山染綠。“他感冒時裹著黃土睡在苗圃,病重時仍堅持巡山。”劉程錦的敘述讓現場寂靜無聲。“他用一生詮釋了‘只要生命不結束,服務就不停止’的誓言。”新聞學院新聞學學生陳義偉感嘆,“這種精神讓我明白,個人理想必須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遠處的雪山在陽光下閃爍著銀光,近處的草地上,牛羊悠閑地啃食著青草……”青海法治報社記者薛慧雯的講述將聽眾帶入平均海拔4200米的果洛藏族自治州,那里的森林警察用腳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行動詮釋生態保護的使命擔當。薛慧雯回憶起森林警察們追捕盜獵者的場景:在這個過程中,一名23歲的森林警察被刀劃傷手臂,他卻笑著說:“抓住盜獵者比傷口更重要。”法學與社會學學院社會工作專業學生李國芬說:“這些守護者讓我懂得,敬畏自然不是口號,而是用生命踐行的承諾。”
當海東日報社記者張璐提到魏君第一次帶著50袋菌種回到海東市平安區三合鎮莊科村,卻因技術問題導致菌絲全部死亡時,臺下的空氣仿佛凝固了。學生們眉頭緊鎖,有的托著下巴,有的不自覺地攥緊衣角。突然,張璐說道,“但魏君沒說話,只是默默翻了一遍后院的土地。”這句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學生們情感的閘門。作為大一新生的陳義偉眼神堅定地說:“魏君的故事像一束光,照進了我心里。我學的是新聞專業,以后一定要用鏡頭記錄更多這樣的故事,讓更多人看到平凡人的偉大。”
“我是玉樹州融媒體中心的記者,也是一只‘角百靈’,今天我要歌唱玉樹的綠色奇跡。”玉樹藏族自治州融媒體中心記者才仁瓊措的講述充滿詩意。鏡頭切換至才培彎腰撿拾垃圾的身影——這位康巴漢子十年來用編織袋裝滿草原的“傷痕”,帶動全村人加入環保行列。
“從不凍泉垃圾中轉站到‘垃圾換商品’的村規,他們用行動證明:生態保護不是負擔,而是發展的機遇。”她展示的隆寶湖黑頸鶴從22只恢復至200余只的數據,令全場振奮。“曾經的‘生態負擔’變成‘生態賬單’,這是人與自然的雙贏。”新聞學院播音與主持專業學生馬云翔感嘆,“這種智慧與擔當,正是新時代青年需要學習的。”
“這些故事讓我重新思考青春的意義。”新聞學院播音主持專業學生姜子軒激動地說,“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態文明的‘歌者’。”他坦言,未來希望用聲音傳遞更多青海故事,“讓全國聽到高原的綠色心跳。”
即將大四的李國芬則將目光投向未來:“青春的價值在于讓更多人看到希望。我生于青海,長于青海,學于青海,青海的天地如此廣闊,明年畢業后,我會選擇留在青海,用自己的所學為家鄉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活動結束后,年輕的身影三三兩兩討論著,眼中閃爍著光芒。他們知道,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每一個堅守的故事都在告訴他們:所謂“詩和遠方”,從來不在別處,就在腳下這片熱愛的土地里,就在日復一日的奮斗中,而他們,即將接過時代的接力棒,在建設現代化新青海的征程中,書寫屬于自己的青春傳奇。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