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 崔永燾 報道)5月的西寧新寧廣場,民族舞步與現代韻律交織,傳統曲藝共時尚潮流輝映。作為“生態、人文、融合、創新”主題的2025青海文化旅游節重要組成,青海省文化館連續四天獻上的“浪青海”系列展演,以鮮活的文化表達為盛會注入獨特魅力,日均吸引上萬群眾駐足觀賞。
自5月19日啟幕以來,省文化館搭建起流動的文化舞臺。演出中,將藏族鍋莊舞與現代街舞巧妙銜接,讓觀眾在《格薩爾王》史詩說唱中感受千年傳承,在少兒機械舞方陣里見證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來自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的《梯田謠》與互助土族自治縣的《酩餾酒歌》形成山歌對話,20支鄉村文藝隊用方言俚語演繹的《尕老漢變奏曲》,讓非遺元素煥發新生。
省文化館老年大學的旗袍方陣演繹的《河湟絲韻》,將刺繡技藝融入舞蹈編排;器樂聯奏中,鷹骨笛與電子合成器的對話,重現了茶馬古道的聲景記憶!盎▋骸眰鞒腥伺cAI虛擬歌手隔空對唱《上去高山望平川》,傳統賦格與數字旋律的交融引發萬人共鳴。
“我們突破劇場圍墻,讓文化服務像格;ò阕匀簧L!鼻嗪J∥幕^負責人介紹,四場展演創新采用“非遺工坊+實景展演”模式,在歌舞間隙設置唐卡繪制、青繡體驗區。統計顯示,觀眾平均駐留時間達3.2小時,較傳統演出延長1.5倍,帶動周邊非遺產品銷售額突破80萬元。
區別于常規文藝匯演,本次展演構建起立體傳播矩陣。抖音平臺#浪青海話題播放量突破2.3億次,舞蹈《經幡之舞》被中國藝術研究院收錄為“數字時代民族舞蹈創新案例”。令人矚目的是,文化館開發的AR觀演系統,通過掃碼即可獲取每個節目的文化注解,讓年輕觀眾在互動中讀懂堆繡技藝里的空間美學。
今年的青海文化旅游節,呈現出顯著轉型:文化館展演區70%節目由群眾文藝團隊創作,較往屆提升40%;文旅融合指數監測顯示,活動期間全省酒店預訂量環比增長135%,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黃河石藝”體驗游接待量創歷史新高。這場沒有圍墻的文化盛宴,正在重塑高原文旅的體驗維度——當七彩袖舞遇見無人機燈光秀,當民族唱法與電子音樂共振,青海正以創新姿態書寫著新時代的文化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