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在青海省海北州祁連山深處,海拔數千米的草甸上,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博士生韓霜正俯身仔細搜尋。突然,她的目光定格在一株不起眼的小草上——這正是今天的“主角”祁連獐牙菜。眼前這株祁連獐牙菜果粒飽滿,是區域內生長狀態極佳的樣本。韓霜取出采集鏟,仔細地把植株從草甸中挖了出來,植株最終被完整帶到了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青藏高原種質資源庫的實驗室內。
在實驗室里,通過標本掃描儀,祁連獐牙菜留下了“草生中”第一張全身高清照片,記錄下它最原始的模樣。隨后種子離開植株,開啟了作為種質資源的下一個旅程。
經過風選儀、分樣盤、數粒儀等層層篩選后,符合初步標準的種子被置于顯微鏡下。科研人員通過細致觀察、反復對比,再次選取最為飽滿的種子,進行含水量和發芽率測試。只有各項指標合格的種子,才能被裝入密封罐。科研人員將采集時間、地點、采集人等信息,以及物種名稱、特性等物種信息詳細錄入種質庫管理系統,隨即生成一張專屬二維碼標簽。這張標簽如同種子的“身份證”,貼好標簽的密封罐最終被送入植物種子庫,開啟長期保存的歷程。
走進植物種子庫,一排排庫柜上有序擺放著2024年從青海省各地采集而來的500余種各類植物種子。每一份種子都如同一份珍貴檔案,不僅能追溯其原產地,更為開展保護生物學研究、實現瀕危植物野外回歸提供了重要支撐。
“青藏高原地區植物物種極為豐富,數萬種植物在此繁衍生息。每年7月到9月,我們都會精心組織科考隊深入野外開展采集工作。通過持續不斷地采集、科學分類、規范入庫,將這些珍貴的高寒植物種質資源妥善保護起來。”韓霜向記者介紹道。
2021年,根據《青海省十大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培育建設工作方案》要求,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牽頭,聯合青海省農林科學院、青海省畜牧獸醫科學院、青海大學、青海省畜禽資源保護與利用中心和西寧植物園等十余家省內外科研單位與高校,共同建設“青藏高原生物種質資源庫”。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沈裕虎說:“種質庫的建設緊密圍繞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安全和綠色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致力于建成集種質存儲、科學研究、產品開發、人才培養、科普宣傳和資源共享六大功能于一體的研發共享平臺。它將成為全球第二個在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和第一個在高海拔生態脆弱區建成的種質庫。”
“廣泛收集、妥善保存、深入評價、積極創新、共享利用”,種質庫以長期庫為核心、以中短期庫和種質保藏圃為依托的青藏高原種質資源遷地保護體系,構建種質保藏中心、種質研發中心和種質信息數據中心三大功能區塊,形成150萬份以上種質保存和5000份年鑒定分發能力。
據介紹,目前,種質庫已取得豐碩成果。建成了館藏標本量達60余萬份的青藏高原生物標本館,這是保存青藏高原生物標本數量最多、種類最全、館藏最豐富且標本采集覆蓋范圍最廣的標本館;建成保藏容量達30萬份的動物種質自動化存取庫;建成近1500平方米的植物和微生物庫、植物加速培養間和低溫/超低溫保藏庫等設施,已累計收集入庫各類種質資源8.43萬份。
此外,依托西寧植物園建設的植物種質資源圃保育有青海固沙草、大花紅景天等珍稀瀕危植物50余種。在囊謙和祁連,分別設立了華福花和祁連獐牙菜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點,并架設微型氣象監測站、紅外相機等設備,對目標植物及其生長環境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監測。
走進微生物庫,這里的儀器更加精密專業。模擬植物生存環境的培養箱、搖床,用于開展實驗的試驗箱,以及存放真菌、細菌的恒溫恒濕箱等設備有序排列。當從野外植物棲息地水體、土壤中采集的植物根部真菌被提取、分離后,科研人員會對其進行多次純化,最終完成菌種保存。取出疊放在一起的一個圓形培養皿,在時間的演變下,菌絲開始生長,呈現出各異的形態。在科研人員眼中,這些生長旺盛的菌絲,蘊含著解決生產中植物萌發率低問題的關鍵。
在種質庫的細胞培養室、測序分析室、植物培養室、基因庫、核酸提取室、野生植物保藏馴化間等處記者看到,每一項實驗都在有條不紊地開展,每一份種質資源都得到科學、細致保護。
種質庫已上線運行樣本信息采集管理和種質庫環境監控等種質庫管理系統,完成青藏高原生物種質資源庫網站建設,在網站上發布三江源國家公園植物名錄數據集、羌塘高原植物名錄數據集等數據集,搭建了青藏高原動物基因組數據庫等,數據量超過80TB。
值得期待的是,今年6月,新的種質庫科研實驗樓將破土動工。這座地上3層、地下2層的實驗樓建成后,將進一步提升種質庫的硬件設施水平,更好地滿足科研實驗需求。青海省農林科學院、青海省畜牧獸醫科學院、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計劃在下半年組織科考隊,除了繼續在青海開展工作外,還將奔赴西藏、四川等地區,收集和保存更多珍貴的種質資源,為守護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貢獻力量。
(來源:西寧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