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盛夏七月,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浩門鎮河畔的風染香了祁連山的衣袂。
極目遠眺,祁連山北麓的浩門川谷地,正被一場盛大的鎏金儀式點燃。萬畝油菜花競相怒放,金浪翻涌,與澄澈的碧空、皚皚的雪山、蒼翠的林海轟然碰撞,潑灑出一幅令天地為之屏息的壯闊畫卷。
202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殷切囑托:“統籌省內區域協調發展,發揮好西寧、海東、海西支撐作用,因地制宜發展縣域經濟、特色產業。”
素有“門源油,滿街流”和“高原油盆”美譽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正是北方白菜型春油菜的故鄉。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指引,這片沃土正依托豐饒的資源稟賦,驅動小油菜產業完成驚艷的“三級跳”:它從田間地頭保障口糧的樸素起點起跳,躍入吸引八方游客的花海旅游新天地,再騰空而起,穩穩落向提升價值鏈的油料精深加工。
綠水青山間,一條金色的增收致富之路正越走越寬。從孕育希望的“一粒種”,到鋪展天地的“一片金”,再到萃取精華的“一瓶油”——門源油菜產業的每一次躍升,不僅劃出了產業融合的金色軌跡,更在高原大地上潑灑出各族兒女攜手共富的動人新畫卷。

第一跳:科技“芯”動力,小種子撐起大農業
門源縣地處青藏高原的東北隅,四周被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祁連山包圍,成為山間盆地。黃河二級支流浩門河自西至東貫流其中,如果說門源獨特的地理位置、涼爽的氣候條件,是大自然恩賜孕育小油菜起源的先決條件,那么門源大片肥沃的黑鈣土土壤正是門源小油菜繁衍生息、不斷壯大的理想棲息地。
據記載,門源縣的油菜種植歷史,至少可追溯到14世紀中葉。2006年,門源縣油菜種植面積達15647.2公頃,占耕地總面積的54.5%。當時,門源群眾依靠種植耐寒但產量低、易倒伏的老品種油菜勉強糊口。“那時候,一畝地收個幾十斤,榨點油自家吃都不夠。”種了一輩子地的門源縣麻蓮鄉瓜拉村村民馬貴賢回憶道。
改變始于一粒種子的革命。面對高寒、干旱、生長期短的嚴苛自然條件,在青海省農林科學院和海北州農業科學研究所的扶持帶動下,門源縣農技推廣中心,將科研論文寫在高原大地上。“我們的目標很明確:高產、早熟、抗逆!”門源縣農牧水利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宋生祿介紹。
新品種的培育,宋生祿他們會選取生長期短、產量高的母本,再從其他品種里選取生長較為壯實、長勢好的油菜父本,與母本授粉……就這樣一個新品種研發到推廣,需要花費近10年。
數十年如一日,科研人員蹲田壟、下田間,在數以萬計的樣本中篩選、雜交、培育?购虻膶搿捫誀畹倪x育、高含油量的追求……一道道技術難關被攻克。青雜系列、青油系列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產、高油、抗逆新品種相繼推廣。
“今年菜籽長勢好,有了好種子后,咱底氣足足的!”7月4日,海北舟寶農牧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延貴,看著自家合作社地里金燦燦的油菜,笑瞇瞇地告訴記者,他現在種的是“北油4號”,畝產比老品種提高了100多公斤,秋收后油菜種大部分銷往甘肅、陜西等地。
如今,門源油菜種植面積穩定在百萬畝,單產從過去的不足百斤躍升至150公斤以上,成為國家重要的優質油菜籽生產基地。“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守住種質資源,就守住了產業命脈。”宋生祿說。門源正加緊建設種質資源庫,為未來育種播下希望的“金種子”。這粒小小的油菜籽,在科技的強力賦能下,穩穩跳上了保障糧油安全、促進農民增收的第一級臺階。

第二跳:點“花”成金,美麗風景變“錢”景
油菜花開,本是自然節律的匆匆一瞬。然而在門源,這短暫的金色絢爛,卻被匠心擘畫,點化成了驅動全域旅游、帶富一方百姓的“金色產業”。昔日田間尋常物,今朝化作“軟黃金”,漫山遍野的花海,正書寫著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以前只知道收菜籽,哪想過這花還能‘賣錢’!”在青石嘴鎮白土溝村“磨灘小院”忙得不亦樂乎的祁福祥笑著說。他的轉變,是門源油菜花旅游崛起的縮影。十幾年前,隨著“圓山觀花臺”“花海芬芳浴”等一批觀景設施的建成和攝影愛好者的傳播,門源油菜花海聲名鵲起。
當地政府敏銳捕捉機遇,高位推動。科學規劃觀景線路,完善交通、廁所、停車場等基礎設施;連續舉辦油菜花文化旅游節,打造“大地藝術”;線上線下立體營銷,“金門源”品牌響徹全國。
“我們堅持生態優先,劃定核心保護區,引導游客文明賞花,讓美麗可持續。”門源縣文體廣電旅游局局長祁志新介紹。生態打底,效益生金。金色花海已強力“融通”產業鏈條,輻射帶動餐飲、住宿、交通、特色農產品銷售等業態蓬勃發展。數據顯示,盛花期,全縣日均游客接待量持續高位運行,穩定在數萬人次規模,旅游綜合收入對全縣GDP的貢獻率連年攀升,成為縣域經濟當之無愧的支柱。
金色花海,不僅入眼,更惠及萬家。在圓山觀花臺景區門口,來自青石嘴鎮上吊溝村的馬金花格外引人注目,她胳膊上挽著一串串金燦燦的油菜花冠,正向游客熱情推介。
“我負責銷售,奶奶在家編織,祖孫倆在家門口‘吃上生態飯’,旺季一天能增收兩三百元!”馬金花笑意盈盈。這些融入高原風情的金色頭飾,寄托著游客對門源的美好記憶,也承載著當地群眾依托生態資源、在家門口就業增收的希望。
“2024年,全縣累計接待旅游人次296.26萬,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2.2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7.85%和20.29%。”祁志新表示,2025年,門源正全力沖刺百里油菜花海國家5A級景區創建。這不僅是對景觀價值的權威認證,更是推動文旅產業深度融合、賦能鄉村振興、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最大化協同的戰略支點。
游客如織,財富涌流。像祁福祥這樣的農家樂經營者,旺季收入是平時的十幾倍。導游、攤販、民宿老板……無數普通人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金色的花海,真正變成了百姓增收致富的“金色銀行”,完成了從單一農業生產向美麗經濟躍升的華麗第二跳。

第三跳:榨出“金”油,產業鏈上謀增值
豐收的油菜籽,最終歸宿在哪里?門源的答案不止于原料輸出,更在于精深加工的“點油成金”。
走進青海香滿金門源糧油食品有限公司,濃郁的油香撲鼻而來。全自動化的生產線高效運轉,一顆顆飽滿的油菜籽經過清理、炒制、壓榨、精煉,變成金黃透亮、符合國家一級標準的菜籽油。
“可以榨油了!”47歲的榨油師傅靳正峰,從轟鳴的廠房炒爐中熟練地抓出幾粒滾燙的油菜籽,指尖輕碾,細觀色澤與油潤度,這是近三十年經驗練就的“火候眼”。看著微微泛光、熟度恰到好處的菜籽,他沉穩地拉下開關。
瞬間,炒熟的油菜籽涌入現代化的壓榨機。作為門源油菜加工業發展的親歷者,靳正峰那雙布滿老繭的手,不僅掌控著油坊的溫度與時間,更觸摸著從小作坊到規;藴驶a的產業躍升軌跡。
“‘門源油遍地流’,這是我們自小聽到大的話,每年秋收后,家家戶戶馱著菜籽去油坊榨油,滿巷道都是菜籽油的香味!”靳正峰家住北山鄉,他曾在村里的作坊榨油營生。隨著門源油菜產業轉型升級的浪潮,他受聘到青海香滿金門源糧油食品有限公司,成為現代油脂加工線上把控品質的“關鍵先生”。
“如今大不一樣嘍!”靳正峰指著眼前高效運轉的自動化生產線,語氣里滿是自豪與感慨,“從炒籽、壓榨到精煉、灌裝,全程機械化、標準化。效率翻了幾番不說,門源油更是從門源走向了外省。”
政府搭臺,企業唱戲。門源縣通過政策扶持、技術改造補貼、品牌建設引導,推動油菜籽加工從小作坊向規;、精深化、品牌化邁進。“原先在炒制階段,我們用的是煤,在政府引導下,我們將煤改為天然氣,菜籽炒制過程受熱均勻,油的質量更高了!”門源縣青海香滿金門源糧油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姚東東說,公司不斷提高機械化水平,以前一年只能上產兩三噸,現在年產值能達到上千噸。
在姚東東眼中,企業能成長為門源菜籽油產業的“領跑者”,創新是核心引擎。“我們堅持向綠色低碳轉型要效益,通過節能改造、工藝升級和設備迭代,實現降耗、減排、提質的‘三贏’。”他介紹道。去年,該公司年收入突破2000萬元,帶動周邊6500戶農戶增收致富。
目前,門源縣的油菜種植面積已超1.8萬公頃,全縣菜籽油加工企業達36家,菜籽油產量超3萬噸,年產值突破2億元。除了主產品菜籽油,油菜籽粕成為優質飼料,產業鏈不斷延伸。龍頭企業與合作社、農戶簽訂訂單,實行保護價收購,讓農民分享加工增值收益。
油菜產業是門源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載體。百萬畝油菜田是祁連山重要的生態屏障,花海旅游實現了生態價值的轉化,綠色加工則提升了經濟價值。一產夯實根基,二產提升價值,三產激活流量,“三產融合”的鏈條讓門源在保障國家糧油安全的同時,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記者手記:一粒油菜籽的黃金旅程
七月的門源,高原的清風裹挾著馥郁的油菜花香撲面而來,仿佛整個大地都在呼吸吐納著這片金黃的生命氣息。走下動車,無邊花海便如巨幅錦緞鋪展于祁連山腳下,浩蕩的金波直涌天際,這金色浪潮,是門源縣捧出的第一張滾燙名片。
來到青石嘴鎮,拾級登上圓山觀花臺,游人的笑語點綴于金海碧空之間。棧道旁,高原蜂蜜、菜籽油等“花田的饋贈”引來游人如織。當地正盤活舊有資源,打造“花海漫語”打卡點,籌劃開通花海擺渡車,豐富騎行、徒步等業態,油菜花不再囿于風景,其脈動已悄然滲入經濟的肌理。
來到浩門鎮,在公路邊的花田,我們遇見了張延貴,一位泥土氣息未改的“新農人”。說起油菜種植,他拿出一冊“種田賬”,一筆一畫記載著近十幾年,品種、畝產與農技的變遷。“良種配良法,產量翻番不是夢。”他眼中閃爍著篤信的光芒。昔日靠天吃飯的他,如今緊握科技這把“新農具”,讓知識成為最珍貴的“新農資”,站在了門源農業科技的最前沿。
當金色花海在秋風中沉靜,油菜籽的旅途才真正開啟其價值躍升。步入青海香滿金門源糧油食品有限公司榨油車間,濃郁的油香瞬間彌漫。企業副總姚東東介紹,他們深諳門源油菜籽的優質與規模優勢,采用傳統熟榨工藝,最大限度鎖住風味與營養,高油酸、有機菜籽油等高端產品正通過線上線下的脈絡走向全國。
“去年生產近1000噸菜籽油!”他言語中充滿自豪。門源縣工信局副局長白學龍則補充道,通過扶持村集體、合作社及家庭農場,門源正全面提升油菜種植機械化水平與產業效益,推動油菜生產邁向優質化、標準化。
金色沃野,籽粒生金。一粒油菜籽在門源的旅程,是一條融合了生態之美、科技之力、產業之智的黃金之路。它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展現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蓬勃生機,更描繪出農旅融合、三產聯動賦能鄉村振興的廣闊圖景。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