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手把手帶徒弟。記者 程宦寧 攝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7月14日,在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人民醫院里,疼痛科主任王彬正忙碌地穿梭于各個病房之間,仔細詢問著每一位患者的恢復情況。她的身影,在這片藍天白云下,顯得格外堅定。
2024年,來自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密云區醫院疼痛科的王彬,作為北京市第五批第三期“組團式”幫扶醫療團隊的一員,跨越千山萬水來到玉樹。
初到玉樹,強烈的高原反應就給了王彬一個“下馬威”。頭痛、胸悶、氣短,每走一步都像是背著沉重的包袱,但她沒有絲毫退縮,稍作調整后,便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在對玉樹市人民醫院骨科進行調研時,她發現這里的疼痛診療技術幾乎一片空白,神經阻滯、關節腔穿刺等關鍵技術無人掌握。大量的脊柱疾病、神經痛、骨關節病患者,要么只能靠藥物勉強緩解疼痛,要么就得忍受長途跋涉之苦,遠赴外地求醫。
“不能讓患者再這樣痛苦下去了。”王彬暗暗下定決心。她和團隊成員迅速制定計劃,決定以“師帶徒”的模式,培養本土醫療力量,讓先進的疼痛診療技術在高原落地生根。
在骨科診室里,一場特殊的傳承悄然開始。王彬的徒弟們圍坐在她身邊,眼神中充滿了期待與好奇。“大家看,這是神經解剖圖,神經的走行就像一張復雜的地圖,我們要精準掌握,才能在進行神經阻滯時,避開危險區域。”王彬指著圖紙,耐心地講解著。
“王老師,神經阻滯聽起來好復雜?”骨科醫生洛松有些擔憂地問道。王彬微笑著鼓勵他:“別擔心,只要你們用心學,我會一步一步教你們的。理論知識是基礎,只要打牢了,實踐操作就會容易很多。”
在王彬的悉心教導下,徒弟們逐漸掌握了理論知識。接下來,便是實踐的考驗。治療室里,王彬親自示范腰椎神經阻滯的操作。“進針的時候,角度一定要把握好,就像用鑰匙開鎖一樣,只有找準了角度,才能順利打開這把‘疼痛之鎖’。”她一邊操作,一邊講解著注意事項。
徒弟們緊張地看著,手心都捏出了汗。“王老師,我來試試吧。”骨科醫生李翔鼓起勇氣說道。王彬點點頭,在一旁指導著他。李翔小心翼翼地進針,手卻忍不住微微顫抖。“別緊張,放松,感受針的位置。”王彬輕聲說道。在王彬的鼓勵下,李翔逐漸鎮定下來,順利完成了操作。
經過一次次的練習和實踐,徒弟們的技術越來越熟練。終于,他們迎來了全州首例腰椎神經阻滯術。治療室內,氣氛緊張而又安靜。王彬站在一旁,眼神中充滿了信任與鼓勵。
徒弟們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操作,當手術成功完成,患者緊皺的眉頭逐漸舒展開來,露出了久違的笑容時,師徒相視而笑,眼中閃爍著激動的淚花。
隨著“疼痛克星”團隊的不斷成長,越來越多的患者在這里重獲新生。一位被重度骨關節病和腰椎間盤突出折磨多年的牧民才多杰,找到王彬時,幾乎已經失去了信心。“醫生,我這病還能治好嗎?我實在是疼得受不了了。”才多杰痛苦地說道。

王彬為患者治療。
王彬仔細地為他檢查后,安慰道:“大叔,您別灰心,我們一定盡力幫您減輕痛苦。”經過團隊的討論,他們決定采用椎旁神經阻滯術為才多杰治療。手術很成功,當才多杰第一次能夠自由活動時,他激動地握住王彬的手:“謝謝你們,你們就是我的救命恩人!”
在這場京玉“醫緣”中,幫扶遠不止于技術的傳授。王彬自費為科室購置專業書籍,建立疼痛病例數據庫,團隊還牽頭制定標準化操作流程,將經驗輻射至周邊醫共體衛生院。如今,玉樹市人民醫院骨科已形成了慢性疼痛診療的完整體系,徒弟們也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本土專家”。
巡完房的王彬走回自己的診室,診室內,患者們有序地等待著治療,他們的臉上,不再是痛苦與絕望,而是充滿了希望。
在這片離天最近的土地上,王彬和她的團隊用愛心與醫術,播撒著醫療的火種,讓生命的希望之花,在高原上絢爛綻放,這場關于生命守護的攀登,永不停歇。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