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巍巍昆侖,見證深情厚誼;滔滔黃河,訴說奮斗故事。2010年,黨中央、國務院從戰略全局高度啟動對口支援青海工作,15年來,在青海這片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的雪域高原上,一批批援青干部跨越千山萬水,帶著黨中央的殷切囑托和援青省市、單位的深情厚誼,扎根高原,為青海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注入了活力與生機。
從首都北京到黃浦江畔,從江南水鄉到齊魯大地,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援青干部懷揣同一個夢想,肩負同一份使命。他們告別繁華都市,遠離親人故土,在高原缺氧的環境中堅守、在艱苦條件下奮斗,用熱血與擔當澆灌雪域沃土,以實干與奉獻書寫援青答卷。
如今,第五批援青干部即將圓滿完成使命,帶著高原人民的深情厚誼踏上歸程;第六批援青干部將滿懷豪情壯志,接過對口支援的接力棒。這場跨越山海的深情接力,這場接續奮斗的時代征程,正在雪域高原上書寫著更加動人的新篇章。
跨越山海:深情接好每一棒
2022年7月以來,承載著6個援青省市、58家中央單位和中央企業的深情厚誼,第五批441名援青干部人才在“十四五”承上啟下的關鍵節點,融入青海,接續推進對口援青重大戰略。
202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到青海考察,充分肯定了對口支援工作成效,并作出重要指示。同年9月,中央“組團式”支援工作推進會首次在青海召開。第五批干部援青期間,醫療、教育人才“組團式”援青先后納入中央干部人才對口支援體系,青海成為同時開展“組團式”支援和“組團式”幫扶工作的省份。
3年來,全體援青干部人才牢記使命、擔當作為,扎根高原、奉獻青海,在新起點上推動對口援青工作向縱深發展,人員之多、力量之巨、領域之廣前所未有,為青海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醫療、教育人才‘組團式’援青工作相繼納入中央‘組團式’支援范圍,推動‘組團式’援青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省援青辦相關負責人介紹。
同時,從滿足青海需求出發,各援青省市柔性選派了400余名服務期半年以上的援青干部人才,省內配套選派178名醫生、60名教師作為“組團式”支援幫扶力量,推動產業、科技、醫療、教育等多個領域、多種形式的支援工作形成合力,構建長期+短期、省外+省內、計劃內+計劃外等方式相結合的選派工作格局。
隨著選派方式更加靈活多樣,援青隊伍不斷優化壯大,全省每年有近千名各種類型的援青干部人才持續支援青海,為各項事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扎根高原:用腳步丈量深厚民情
“‘組團式’援青工作是近年來援青工作新的增長點,開辟出一條加快青海醫療、教育等民生事業發展的新路子,已成為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關懷并惠及青海各族群眾的政治工程、民生工程。”省援青辦工作人員說。
援青干部們深知,只有真正貼近群眾,才能了解他們的需求。
北京援青醫生王彬初到玉樹市因高原反應徹夜難眠,但他依然帶領團隊完成多項高難度手術,創建高原疼痛門診,以“師帶徒”模式培養本土醫療力量,讓先進技術在此落地生根;
山東教師陳磊在剛察縣開發“會跳舞的米粒”實驗,帶領孩子們探索科學奧秘,讓抽象的科學原理變得生動可感,更在幼小心靈中播下“實踐出真知”的科學火種;
上海干部金春早走遍達日縣33個村,將牦牛絨原料價值提升20倍。上海援青創建的“滬果優品”品牌,讓上海市民不僅能從線下超市等渠道買到果洛美食,線上商城還可以“一鍵到家”。
這樣的故事,在青海各地不斷發生。援青干部們用腳步丈量高原,用真心換取信任。
前不久,玉樹藏族自治州人民醫院新生兒重癥監護室內,年輕的護士長梅朵嫻熟地操作著呼吸機。幾年前,她還是一名面對早產兒護理都會緊張的新手,如今,她能從容應對復雜的重癥監護任務。“這臺設備是北京專家手把手教我們用的。”看著儀器上的“北京捐贈”銘牌,她眼中閃爍著光芒。
當牦牛、藏羊、青稞等青海特色產品端上江蘇人家的餐桌時,水蜜桃、蝴蝶蘭、夏季草莓等江蘇特產也在青海大地生根發芽。“自從種了菜薹后,我們的收入翻了好幾番,全家人干勁更足了。”互助土族自治縣南門峽鎮村民劉光福說。這幅東西部協作動人畫卷的背后,正是援青團隊用心搭建的產業金橋,更是兩地攜手書寫的“山海情”新篇。
產業造血: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離開之時,就是當地群眾能憑雙手創造幸福、讓產業在高原生根抽枝、讓發展的種子長成參天大樹之日。”一名援青干部說。
時光輪轉,一批批援青干部注重培育青海本土產業,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他們以產業“四地”建設為引領,推動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特色優勢產業體系。圍繞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建設產業“四地”的宏偉藍圖,3年投入對口援青資金55.46億元,規劃實施各領域項目1400余個,促進青海經濟轉型升級。
一組組數據背后,是青海老百姓獲得的一個個實惠——
3年來,各援青指揮部赴東部省市開展招商引資116場,招引綠色算力、清潔能源等領域重點項目200多個、緊缺人才2400余名。
2024年,援青省市的招商項目投資額就占到全省總額的60%,援青“五大電力集團”等央企持續加大對青投入力度,天合光能、阿特斯、紅獅等行業領軍企業紛紛落戶青海,零碳產業園、人工智能產業園等產業園區拔地而起,加快構建以綠色算力為引領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新圖景。
省委組織部組建22個重點領域援青工作平臺,各援青團隊開展127個“小組團”援青項目,培育打造龍羊峽三文魚、玉樹牦牛肉、高原寒地小龍蝦等數十個特色優勢品牌,幫助推銷更多高附加值、高認可度的青海產品。青海在援青6省市舉辦“山宗水源·大美青海”大型文旅推介活動,推動文旅產業全面升級,產品體系更加健全。2024年援青6省市來青游客數量達524.4萬人,較2019年增長71%。
此外,幫扶團隊還以放大綜合效益為目標,持續拓展援青工作覆蓋領域和受益范圍。創新對口援青幫扶舉措,組建綠色算力工作專班,舉辦綠色算力人才發展論壇,參與制定《青海省集聚綠色算力人才的十條措施》,積極對接聯系81家綠色算力企業簽訂投資意向420.5億元,落地投資已達147.3億元,為加快發展青海綠色算力提供援青支撐。
民生提質:“組團式”幫扶創奇跡
當發展的腳步越走越快,幸福的大門徐徐打開。受助地區群眾的福祉日益增進,教育資源持續優化,醫療條件顯著改善。
3年來,幫扶團隊不斷延伸教育援青工作鏈條,向有關部委爭取政策支持,推動援青省市40所職業院校與青海省15所高職、中職院校建立結對關系,爭取9所高校結對支援青海理工學院和青海職業技術大學,為這兩所大學成功獲批和升格做出貢獻,形成涵蓋高等院校、普通中學、中高職院校的教育援青工作新格局。
同時,加強高原醫學研究工作,助力高原醫學研究中心掛牌成立,將青海省人民醫院納入國家高原病醫學中心建設單位,爭取中日友好醫院牽頭開展支援,提升醫療服務整體水平。
根據受援醫院、學校需求,精準選派38名援青院長、校長和省內外327名醫療教育人才,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缺口得到有效補充。將援青醫生、教師由過去的零散選派轉化為有機“組團”,充分發揮集合效應和后方資源優勢,從工作理念、體制機制、專業能力等方面全面幫扶。
目前,青海省6州人民醫院全部晉升為三級醫院,特別是海北藏族自治州第二人民醫院成功晉升三級醫院,填補了青藏高原唯一的地級市州沒有三級醫院的空白。14家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醫院提前兩年全部晉升二級甲等醫院,20家州縣“組團式”受援醫院急危重癥“五個中心”全部建成,門急診量、住院人數和手術量均實現17%以上增長,急危重癥搶救成功率穩定在93%以上。14所受援高中克服生源質量降低、加分政策變化等困難,本科總體上線率提升至58%。
深度交融:民族團結的生動實踐
援青不僅是經濟支援,更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橋梁。
在江源大地,援青干部與青海各族干部群眾心手相連、守望相助。他們共同見證了高原牧區的滄桑巨變,共同參與了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共同分享了改革發展的豐碩成果。從三江源頭到柴達木盆地,從祁連山麓到河湟谷地,處處留下了援青干部奮斗的足跡,處處傳頌著民族團結的動人故事。
全體援青干部人才中,近90%在高海拔縣域工作,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用心用情團結群眾,積極開展民族團結等事關凝聚人心的工作,3年來累計結對幫扶困難兒童、困難群眾4828名,免費救治先心病、白內障等患者3751名,讓更多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同時,深入實施強基行動、育苗行動、潤心行動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十項行動”,累計安排援青資金1.87億元,實施55類民族“三交”項目,努力在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上發揮優勢。
省州縣三級黨政代表團與援青省市每年定期互訪,為深化援受雙方合作交流開啟加速度。累計選送兩萬余名干部人才和致富帶頭人,赴援青省市開拓視野、增長才干,推動文化宣傳、民族巡演、青少年交流等系列“三交”活動,涵蓋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援受雙方干部群眾互訪學習更加頻繁,文化交流互鑒更加深入。
當一朵朵民族團結之花盛開后,曾經播撒的種子已結出累累碩果——目前,在加強交往交流中拉動當地消費提升,1.2萬余名青海“拉面人”在援青省市站穩腳跟,各族群眾之間、青海與援青省市之間越走越親、越走越近,“五個認同”更加入腦入心、見行見效。
薪火相傳:精神海拔的永恒豐碑
在72萬平方公里廣袤的大地上,每一滴汗水都澆灌著希望的種子,每一次堅守都詮釋著初心的力量。援青干部們用腳步丈量青海的遼闊,用真情溫暖雪域的寒冬,在高原實現個人價值。
三江源頭銘謝意,雪域高原頌恩情。盛夏時節,在青海最美的季節里,各援青省市、中央單位精準做好第六批援青干部人才選派工作,中央辦公廳、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等11家中央單位首次選派援青干部人才加入第六批隊伍,既是對15年援青精神血脈的賡續傳承,更是以“國家隊”擔當為高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這份跨越山海的情誼,在一棒接一棒的接力中愈發厚重,于一次又一次的傳承里淬煉升華。
這是一場跨越時空的雙向奔赴,更是一次山海相連的共同成長。春秋更迭,援青工作早已從最初的單向輸血,升華為東西部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深度合作:兄弟省份帶來先進理念和前沿技術,青海則回饋寶貴的生態智慧和綠色發展經驗;援青干部們帶走的是高原賦予的精神財富,留下的是可持續發展的希望火種。
當我們站在巴顏喀拉山脈之巔,俯瞰約古宗列盆地中涓涓細流匯聚成滔滔黃河,恰似數千名援青干部的點滴付出,終將匯聚成推動青海發展的磅礴力量。
正如一位離任干部在日記中所寫:“我們帶走的是一生的牽掛,留下的是半生的驕傲。這片土地給予我們的,遠比我們付出的更多。”在這片離太陽最近的地方,援青干部與青海人民共同書寫的故事,終將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路上的動人注腳。
(來源:西海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