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盛夏時節,綻放生機,青海科技創新摘得累累碩果。
5月20日,青海會議中心大會堂燈光璀璨、氣氛熱烈,2024年度青海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隆重召開。
會上宣讀了《青海省人民政府關于2024年度青海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授予李潤杰研究員青海省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授予董家鴻院士等3人青海省科學技術合作獎;授予“全球變化背景下高寒草地生態系統碳氮磷交互作用研究”等4項成果青海省自然科學獎;授予“柴達木南北緣大深度高精度近源電磁勘探技術”等4項成果青海省技術發明獎;授予“柴達木鹽湖礦產理論創新與資源保障”等30項成果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獲獎代表依次接受頒獎,會場內掌聲陣陣響起,為全省科技工作不斷匯聚創新力量、實現新跨越喝彩。
這是一場科技的盛會,禮贊攻堅克難勇攀高峰,弘揚自立自強奮進創新,吹響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嘹亮號角。
這是一次創新的集結,一個個閃亮的名字,一項項重大科研成果,見證全省科技事業邁出堅實步伐。
翻開紅色榮譽證書,“青海省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幾個大字格外醒目,手握沉甸甸的獎項,青海大學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態與高原農牧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潤杰心潮澎湃:“這份殊榮不僅僅屬于我個人,更屬于我們團隊,屬于全省的科技工作者。”
以民為本,解決農牧民飲水安全問題;以水為基,提升江河源區水源涵養功能;節水優先,實現高寒干旱區水資源高效利用;以水為要,破解區域經濟發展與水資源的矛盾;因地制宜,提出鹽堿地治理技術方案……李潤杰以水為主線,潛心研究36年,取得水資源高效利用一系列原創性科技成果,實現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成果雙豐收,為保護“中華水塔”,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做出重大貢獻。
青海的生態地位重要而特殊,李潤杰表示,未來,將繼續以十年磨一劍的執著,堅持依靠科學技術推進生態立省戰略,創新攻克更多影響我省生態水利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問題,在高原大地實現科技報國。
企業是科技創新大潮中的生力軍,綜觀此次獲獎成果,科技創新有力支撐著產業高質量發展,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日益凸顯。
大會現場,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獲獎代表、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高級工程師陳春萌站上領獎臺。
當青海新能源基地蓬勃興起時,卻面臨一道世界級難題——如何讓輸送容量有限的電網承載起海量新能源,并通過特高壓直流實現穩定外送?陳春萌團隊立足高原、知難而進、大膽創新,首次提出“大規模新能源在弱電網條件下的運行穩定性量化評估方法”。
“這如同為高比例新能源電網裝上了‘智能診斷儀’,能夠精準提前判別新能源失穩風險,為后續研究奠定堅實基礎。”陳春萌介紹。
接著,他們又突破高性能分布式調相機關鍵技術,通過優化配置實現新能源并網強度的精準提升,讓新能源場站從“弱不禁風”變得“強健有力”。依托國網科研平臺,構建起“調相機支撐系統強度+直流/新能源暫態性能提升+多資源協調控制”的整體解決方案,成功保障新能源穩定外送,顯著降低電網運行風險,為青海新能源大基地建設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
同樣獲得科學技術合作獎的3位獲獎人圍繞包蟲病防控、新能源高效消納等工作,長期與我省醫療機構、企業開展科研合作,為我省相關領域技術攻關、人才培養、平臺建設等做出突出貢獻。38項獲獎項目圍繞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和建設產業“四地”,涵蓋我省生態環境、特色農牧業、鹽湖化工、清潔能源、礦產資源等行業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推廣應用前景,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據測算,近三年帶動新增利潤 85.91億元,充分體現了科學技術進步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青海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趙文說:“2024年度青海省科學技術獎授獎項目中,32項由省內外、中國科學院系統單位合作完成,占比達84%。這反映出隨著科技合作機制不斷深化,科技資源和創新力量向我省有序流動,開放合作、共贏發展已成為我省科技創新的鮮明特征。”
新時代新征程,青海將聚焦高原資源能源主攻方向,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擴大科技開放合作,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加快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培育和構建富有青海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注入強大動能。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