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村,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熟悉,源于前些年常去的采訪和鋪天蓋地的報道;陌生,則是因為村子發展太快,變化實在太大。
7月22日下午,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村的廣場上人聲鼎沸,土族阿姑們身著“彩虹”踏歌而舞。廣場旁剛出鍋的炕洋芋發出誘人的清香,當地特色農產品展示吸引著游客駐足品嘗。
張卓瑪什姐站在廣場旁,指向新村對面的山尖:“我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那里。曾經雨水一來,山路寸步難行,靠天吃飯的日子,苦啊!”
轉折發生在2016年,張卓瑪什姐家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從交通不便、基礎落后的山上,搬遷到公路沿線。從此,張卓瑪什姐家的生活才算有了起色。
搬遷后,村里建起盤繡園,張卓瑪什姐當上負責人,土族盤繡由此從生活實用邁向了文創產品的新天地。

起初,張卓瑪什姐每月只有2000元的工資。4年前,她成為省級非遺項目盤繡傳承人,工資增長到每月2200元。看到盤繡藝術帶來的好處,張卓瑪什姐的干勁越來越足,她每天早出晚歸,帶領著村里的繡娘們,用針線串起新生活。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土族盤繡在班彥村實現了“保護傳承+產業富民”的雙輪驅動,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組織起145名巧手繡娘,研發文創產品500余種,每年承接企業訂單7.5萬件,產品遠銷歐美,成為土族文化走向世界的亮麗名片。
走進盤繡園,八九位老奶奶正聚精會神地穿針引線。63歲的呂八月姐手指翻飛,繡針在圍裙布料上輕盈起舞:“年紀大了,在家閑著也是閑著。從小摸熟的針線活,如今還能掙些零花錢。”盤繡園里上班,繡娘們每日有20元的基礎工資,績效按件計酬,一年下來收入輕松過萬元。

變化如春水漫溢,浸潤村中每個角落。今年4月,青海鄉村振興學院與互助縣共建的青海首個鄉村振興實踐教學基地在班彥村揭牌。張卓瑪什姐家的民宿成為增收新渠道:“前些天剛送走一個研學團隊,這幾天又迎來青海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
前些年,張卓瑪什姐將自家80平方米的房屋改造成民宿接待游客,“子女都在外面上班,家里老兩口和四個小孫子,有些房間空著也是浪費,索性就改造成民宿,還能有點收入,補貼家用。”
針線穿梭間,班彥村已悄然跨越脫貧攻堅的門檻,在振興路上步履堅實。村里精心培育出光伏發電、特色養殖、酩餾酒釀造、土族盤繡制作、鄉村旅游、電子商務、文創產品研發銷售、農家樂“八大產業”,支撐起村民穩穩的幸福。
張卓瑪什姐常站在新村廣場上眺望舊居的方向,山風拂過,她手中的彩線正纏繞著無數個明天。當古老技藝化為致富金針,班彥村的振興圖卷,便在這群繡娘的一針一線中,鋪展得愈發綿長而絢爛。她們繡出的不僅是圍裙與文創產品上的紋樣,更是這片土地上土族兒女用雙手耕耘出的嶄新命運。
采訪手記:花海里頭看小康

“以前這地方啥樣?”“現在有多少村民參與分紅?”“群眾收入增長了多少?”7月22日上午,2025年“活力中國調研行”記者團來到邊麻溝花海。景區負責人李振海剛介紹完情況,就被記者團成員團團圍住。大家爭先恐后地將問題“拋”給他,每個人都迫切地想要了解,這個大山深處的小村子,究竟發生了什么。
其實,幾年前我就來過這個地方——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朔北藏族鄉邊麻溝村,一個藏在大山褶皺里、因漫山遍野的邊麻花而得名的小村莊。平均海拔2800米,東、南、北三面靠山,是一個以藏族、蒙古族、土族和漢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村。
李振海說,過去當地流傳著一句話,一年只有半年糧,有女不嫁邊麻郎。其實,這樣的說法并不夸張。關于以前的生活,村干部的回答讓人記憶猶新:全村100多公頃耕地,除了種植油菜、青稞、土豆,沒有其他收入來源,村民基本靠天吃飯,一年到頭兜里能有2000元就算不錯了。

2015年,發展鄉村旅游的新點子如同一夜春風,喚醒這片沉睡太久的土地。“醒來”的邊麻溝村睜著懵懂的雙眼,小心翼翼地打量著這個未知的世界。種花海、建民宿、開農家樂,引進游樂項目……很快,山外的游客慕名而來。觀光、休閑、學習、“取經”……絡繹不絕。從村莊到景區,小小的邊麻溝村走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振興之路。
站在小吃街的攤位前,一陣陣香味撲鼻而來。攤位后面擺滿了桌椅,坐滿了游客。攤主李延輝和媳婦忙得腳打后腦勺。“從5月擺到10月份,游客多的時候,一天能賣個千八百塊。”李老板的話,讓記者想起之前在景區看到的一行字——幸福像花兒一樣。朔北鄉黨委書記郭春輝說,旅游產業剛剛起步時,邊麻溝村年人均收入僅為1850元,到去年已經超過2萬元。全村158戶中,有70多戶都吃上了“旅游飯”。
李振海道出這樣一個細節:最近幾年,雖然游客人數增加并不明顯,但景區的收入卻不斷攀升。2016年,景區門票等收入260萬元。隨著娛樂項目、服務設施的不斷完善,去年,景區門票及其他收入達到兩千多萬元。按他的話來說,以前游客來邊麻溝只花10塊錢買張門票,現在平均消費88元。
村民的錢包鼓一些,獲得感和幸福感就多一些。邊麻溝人這種幸福感,我們感受到了,游客感受到了,對面的群山、腳下的大地也感受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每一個字都是他們生活的真實寫照。漫步在蜿蜒的小路上,徜徉于花海的懷抱中,耳邊不由響起一位同行的感慨:很難想象,幾年前這里還是一個貧困村!
是啊,這種變化,邊麻溝人做夢也沒有想到。從最初名不見經傳的花海景區到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這種蛻變離不開各方的支持與努力,當然,更重要的是,離不開勤勞致富、敢想敢闖的邊麻溝人。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