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6月26日,西寧市湟源縣城關第二小學里,古韻悠揚,詩意流淌。“詩韻流芳·經典詠懷”湟源縣小雅吟誦名師工作室成果匯報暨總結會在此舉行。禮堂座無虛席,身著傳統服飾的師生們手持詩詞卷軸,翹首以盼。
青海師范大學鹿鳴詩社吟誦團的同學們昂首登臺,以一曲鏗鏘豪邁的《七律·長征》震撼開場,“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的吟誦聲穿透禮堂,瞬間點燃全場氣氛。觀眾席,孩子們目不轉睛地盯著舞臺,不時跟著韻律輕聲吟詠;教師們則認真記錄,交流著吟誦教學的心得。舞臺上,城關一小的學生們吟誦蘇軾詞作時神情專注,聲調起伏;大華鎮中心學校的孩子們吟誦《詩經·小雅·鹿鳴》時天真爛漫,傳遞出千年詩禮的溫暖……每個節目結束,掌聲如潮水般響起,師生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對教育成果的贊嘆交織成動人的樂章。
這場以中華經典詩詞吟誦為主題的盛會,不僅是湟源縣傳統文化教育成果的集中展示,也凸顯了小雅吟誦名師工作室在推動古詩文吟誦傳承與發展中的關鍵作用,更見證了青海九三學社社員在深耕基層教育服務、推動文化傳承中付出的心血和不懈努力。
湟源縣作為唐蕃古道與茶馬互市的重鎮,多元文化在此交融。為了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23年,青海師范大學文學院與湟源縣教育局簽訂“中華古詩文吟誦和創作”合作協議。而后,由文學院教授納秀艷帶著鹿鳴詩社的同學們在湟源縣展開了為期一年半的中華詩詞吟誦推廣。
2024年11月,吟誦名師工作室——湟源縣小雅吟誦名師工作室正式成立。工作室由九三學社青海師范大學支社主委、青海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納秀艷指導,師范大學鹿鳴詩社社員示范帶動,湟源縣骨干教師積極實踐,以此搭建起高校助力縣域教育發展的橋梁,加深拓寬對吟誦知識的了解,加大推廣吟誦文化的影響力,成為當地吟誦文化推廣的核心力量。
“詩樂合一,是中華古詩詞的基本特征。吟誦作為古老的讀書法,不是簡單的朗誦,也不是歌唱,而是遵循依字行腔、依義行調等基本規則,因聲求氣,以聲傳情,通過聲音激活古詩詞的韻律,體悟古人的思想情感。”納秀艷在談及推廣吟誦初心時說,“我們希望讓孩子們在吟誦中感受‘詩言志,歌永言’的魅力,這比單純背誦更能觸及傳統文化的靈魂。”師范大學鹿鳴詩社成員定期到湟源縣開展吟誦教學示范,從《詩經·鄭風·子衿》到《唐詩三百首》,手把手指導師生掌握吟誦技巧,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家國情懷。
成果匯報演出中,城關三小以雄渾音樂開場,吟誦與表演結合詮釋《詩經·邶風·簡兮》的魅力,展現出吟誦與表演融合的創新教學模式——古韻新妍。城關二小的《中華經典詠流傳》,師生共吟多首經典名作,體現出工作室在推動師生共同傳承傳統文化方面的積極作用。壓軸的《古韻新聲·師者雅吟》由工作室的老師們帶來,深厚的吟誦功底彰顯了工作室在教師專業成長方面的顯著成效。
活動中,縣教育局對優秀吟誦教師、優秀指導教師及優秀集體吟誦節目進行表彰,這不僅是對個人和集體的肯定,更是對工作室教學成果的認可。觀看了演出后,青海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韓芳說:“小雅吟誦名師工作室的成立,為湟源縣吟誦文化的傳承搭建了良好平臺,從師資培訓到課程開發,從教學實踐到成果展示,工作室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今,對于湟源的孩子們來說,吟誦不再是晦澀的概念,也不是望塵莫及的舞臺展演,而是化作了校園里朗朗的韻律、舞臺上靈動的表演、課堂中鮮活的教學實踐。“我們不是在‘教吟誦’,而是在‘用吟誦教文化’。讓孩子們能通過《擊鼓》的吟誦感受到‘執子之手’的戰友情,通過《鹿鳴》體會到古人的禮儀精神,這才是工作室存在的真正意義。”納秀艷說。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