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在窗明幾凈的辦公室內,身姿挺拔、氣質干練的徐剛正有條不紊地處理著工作事務。這位來自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援青干部,眼神里閃爍著對青海發展的灼灼熱忱。2022年7月,他主動請纓加入第五批援青干部隊伍,跨越1800多公里,從首都北京來到海拔2261米的西寧,在西寧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開啟了為期三年的援青征程。
為青海架起一座“信息橋”
“我想著不是青海沒有需求,也許是沒有找到合適的渠道、路徑或方法。”徐剛回憶道,在總局工作期間,他留意到在一些項目申報和政策征集活動中,很少聽到青海的“聲音”。正是這份對青海的關切與責任,讓他在第五批援青干部報名時毫不猶豫地主動報了名。“援青的初心只有一個,就是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為青海經濟社會發展盡綿薄之力。”徐剛的話語樸實而真摯。
初抵高原的挑戰遠超預期。“低海拔地區來的人,對缺氧環境毫無準備。”到崗后,高原反應首先給了徐剛一個“下馬威”,入睡難、中途易醒、睡不踏實,這是他之前從未預料到的。面對三年援青的時光,一開始他難免有些擔憂,隨著慢慢調整身體狀態,他逐漸適應了高原環境,以飽滿的精神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不過,高原工作的挑戰,更多來自家庭的牽掛。“女兒還小,愛人既要工作,又要承擔照顧家庭、輔導功課的重擔。尤其是女兒生病時,我卻不能在身邊陪伴,只能干著急。”徐剛的話語里帶著一絲愧疚,但更多的是對家人的感激,“好在愛人和女兒都能理解,對我的工作非常支持,讓我能安心在青海扎根。”
用專業能力激活市場發展潛力
“來到西寧后,市委、市政府讓援青干部‘任實職、擔實責’,這份信任不能辜負。”在西寧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內,他分管標準、質量、計量、認證、知識產權、廣告、財務等多項工作。為了適應角色變化,他抓緊學習新的業務知識,虛心向同事學習,充分聽取服務對象和基層市場監管工作人員意見。
青海正迎來最好的發展時期,在時代機遇下,青海已從粗放式發展逐漸邁向高端化。在徐剛看來,這一轉型過程中,企業需要具備敏銳的知識產權意識,政府要發揮精準引導作用,再協同相關專利等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培育企業的知識產權意識,為創新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為什么要保護知識產權?知識產權布局,正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一環。”徐剛表示,做好知識產權工作,最終目的是激發創新活力、維護市場秩序,為產業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而保護知識產權,本質上是保護創新成果、鼓勵技術研發,提高創新轉化率,從而形成“創新—保護—再創新”的良性循環。
說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徐剛的話語里滿是熱忱。在市政府大力支持和西寧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積極申報爭取下,西寧市首次承擔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試點城市任務,并以此為契機創下了多個令人矚目的“首次”:首次培育出國家級知識產權示范企業;首次建立起知識產權領域涉刑嚴重違法失信聯合懲戒機制,成為全省首批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示范區;建成全省首家“知識產權訴調對接工作站”,以及首批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網點、知識產權保護規范化市場和專利導航服務基地……這一個個零的突破,見證著西寧知識產權事業的跨越式發展。
為了構建全鏈條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徐剛始終琢磨著如何統籌多方力量,打造社會共治格局。目前,西寧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已在多個層面發力。在企業層面,著力推動國家級、省級知識產權示范優勢企業的培育;在園區層面,建立起知識產權維權工作站;在市場層面,指導建設保護規范化市場;在行政層面,不斷強化西寧市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的功能……“我們通過激活企業、園區、市場、政府部門、司法機關及社會各界的協同作用,構建了便捷高效、解紛多元、廣泛參與的‘全鏈條’知識產權保護社會共治體系。”徐剛說。
“西寧憑借自然資源條件和特色非遺等優勢,在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方面具有獨特潛力,完全可以充分運用地理標志保護這個專業手段。”為了更好地發揮專業優勢,徐剛深挖西寧特色資源,精準發力。他帶領團隊指導圣源地毯集團申報,推動企業成功入選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和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首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工程實施名單。同時,建立起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使用企業“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機制,以及藏毯地理標志產區等級劃分、產品質量特色品級劃分機制,構建起統籌協調的地理標志保護體系,讓西寧特色產業在規范化保護中釋放更大價值。
西寧已成為他的“第三故鄉”
“援青工作不只是單向的‘援’,而是雙向奔赴,在援青的過程中,我收獲巨大。”徐剛感慨,“援青是我人生中一段難忘的經歷,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三年的援青工作不僅幫助徐剛拓寬了視野、增長了才干、提升了境界,更讓他收獲了青海干部群眾和“援友們”的深厚友誼。
在徐剛心里,援青工作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對于援青干部而言,不能僅僅滿足于當下的付出,更要把先進的理念、寶貴的資源或者制度化的成果留下來,讓它們在西寧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化作持續“造血”的力量。
分別的時刻終要來臨,徐剛心中滿是不舍。這份不舍,源于他在這里實實在在地奮斗了三年。這三年里,他與同事們并肩作戰,一同想辦法、解決問題,一步一個腳印地踏實前行。生于陜西、奮斗在北京的徐剛,在西寧的三年時光里,心中早已滋生出深厚的情感,這里已然成為他的“第三故鄉”。
看著第五批援青干部共同努力結出的累累碩果,聽著青海各級干部群眾對援青工作的交口稱贊,徐剛愈發深刻地體會到“援青干部”這一身份的重量——“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徐剛的目光里溫情與堅定交織。
記者手記:
從北京到西寧,1800多公里的距離,這位來自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援青干部,用三年時光在高原寫下了“擔當”二字。他為青海架起的“信息橋”,不僅連通了政策資源,更打通了心與心的距離。那些在調研檢查中的奔忙、與同事討論方案的會議室里,藏著他對“橋梁紐帶”四個字最生動的詮釋。
從推動藏毯產業地理標志保護,到建成全省首個知識產權訴調對接工作站;從創新服務舉措優化營商環境,到“傳幫帶”提升本地干部能力,他帶來的不僅是制度與理念,更是“造血”的種子。當他說“要讓成果留下來”時,語氣里的堅定,讓人讀懂援青不是短暫的停留,而是“深植”的承諾。
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無數援青干部,把寶貴的三年留給了青海高原,而高原回饋他們的,是刻進生命的成長與牽掛。這份雙向奔赴的深情,正是“跨越山海,高原筑夢”的最好注腳。
。▉碓矗何鲗幫韴螅